走进石家庄市鹿泉区水峪村寻访丝弦老调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26 16:30:33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段闪 苏畅)行摄美丽河北,发掘河北非同一般的美,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一直在路上。水峪村,坐落在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于2012年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之一。3月17日,来自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及小林数码的20余位摄影师走进千年古村落水峪村,行走在“红石村落”之中,感受太行山区民居的古朴厚重;看丝弦表演,在腔调哼唱中欣赏“原生态丝弦”的魅力。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采风团在水峪村合影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王福瑞摄


 

春季山花烂漫,花香沁人心脾。摄影师们远离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走进坐落在大山里的宁静秀美的水峪村,每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据悉,水峪村始建于元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老村民居依山就势,稀散分布在三山环绕的山坳中,都是由红石垒就的石头院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非常漂亮。行走在高低不平,蜿蜒曲折的乡村石头路上,摄影师们禁不住频频摁动快门,捕捉最美的瞬间。
 

在村里我们能触摸历史脉搏的除了石头古宅,还有那有着悠久历史的水峪丝弦老调。水峪丝弦至少有200年的历史,演员们都是普通村民,但他们演唱的丝弦保留了传统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堪称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丝弦”。村里有个丝弦世家,人称高家班,家族里现有十几人从事丝弦表演艺术,103岁的高大臭老人是家族的掌门人,虽然老人已经不能再登台献艺,但他将所学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后辈,让水峪丝弦得以传承发扬。采风团在了解水峪丝弦的悠久历史和传承流变后,还近距离拍摄了表演者们从化妆、穿戴行头,到登台表演的全过程。一段“杨久成私访”表演,让在场的摄影师们叫好连连。
 

这些撘放有序的服饰是水峪村丝弦队最为珍贵的宝贝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吴爱菊

水峪村丝弦表演队的行头还是很简陋的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吴爱菊

这些行头陪伴着水峪村丝弦表演者们不知多少个春秋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吴爱菊

水峪村丝弦表演者的行头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演员们对化妆也是一丝不苟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演员们对化妆也是一丝不苟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化妆完毕后亮个相!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脱去平时的衣服换上戏服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女村民瞬间变成俊朗小生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水峪村丝弦表演者们精彩演出瞬间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水峪村丝弦表演者们精彩演出瞬间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水峪村丝弦表演者们合影留念 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水峪村老村是几百年农耕文明的遗存,也是水峪丝弦的根脉和土壤。脱掉日常服装,换上戏服的表演者,摇身一变个个英姿飒爽,走在古村落里画面感怎一个美字了得!“当看到身着戏装的演员们走在她们生于斯长于斯走过万千遍的再熟悉不过的古老石板路的街道时,你会深切感到那是一种千真万确的艺术传递的路径,真切体会出什么是艺术的真正源头,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正是通过这些幽深古朴的街巷,蜿蜒走来,正是通过那些操着各地乡音的人们,劳作闲暇时的一声高腔,传响而来。也许,她们并不专业,她们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料,田里的庄稼还需要料理,村口的小河边还有一盆衣服需要洗,但这些都无法挡住她们对丝弦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怀,也便有了艺术,有了艺术的传承”,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对于水峪丝弦有自己深刻的感悟。 
 

身穿戏服在水峪村街道上走一遭,时光仿佛穿越了一样。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身穿戏服在水峪村街道上走一遭,时光仿佛穿越了一样。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这位演员的气场真足!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吴爱菊

身穿戏服在水峪村街道上走一遭,时光仿佛穿越了一样。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在村里偶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竟也位唱丝弦的“老将”河北新闻网影像河北摄影师张立波摄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