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园“养成记”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31 19:48:05


◀1959年7月,风景如画的陶然亭公园。高宏/摄

▲1959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1956年8月20日,《北京日报》3版

▼1955年3月,六一小学的同学们在紫竹院公园过队日。

▲1952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2版

▼1988年10月,大观园。叶用才/摄

▲1987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1988年9月,北京游乐园。叶用才/摄

◀1986年7月19日,《北京日报》3版

▶1986年,陶然亭公园“醉翁亭”一角。王振民/摄

◀2012年9月19日,《北京日报》4版

▶2011年国庆,最新开放的几处郊野公园成为北京市民“新宠”。方非/摄

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月,全家老少去公园赏花踏青,已是北京人的生活标配。不过,如果问起北京有多少公园,除了那几处皇家“御苑”、庙坛外,众多公园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这些如今绿树葱茏、繁花夹道的地方,又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恐怕就少有人知了。
 

1950-60年代

爱国卫生运动:苇塘臭坑变公园
 

梳理1950年代的北京新闻就会发现,公园建设常常是和爱国卫生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解放前,京城只有中山、北海、景山、颐和园等7处公园,断壁残垣、荒凉破败,且几乎全在市中心和西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整理修缮旧园,更开始在全市大规模新辟公园和绿地,首批选择的就是陶然亭、龙潭、玉渊潭等地。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不是它们有风景宜人的建园基础,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和龙须沟一样,都是当时北京最脏最臭、病菌滋生之地。
 

以北京解放后最早兴建的城市园林——陶然亭公园为例。
 

陶然亭一带,历史上颇有名气。清早期曾有些庭院屋舍,士子百姓都爱在此登高聚会。再后来,这儿成了苇塘,乱坟年年增加。到民国时期,陶然亭已完全看不出个模样。1956年8月,本报刊发作家张恨水《陶然亭》一文,其中记叙了1921年的陶然亭:“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处还有乱坟葬埋。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他写道,1920年代初见陶然亭,感到完全“对不住盛名”,而之后三十年再去,更觉“一年比一年坏”。
 

最后坏到什么程度?另一位作家杨朔在《京城漫记》(1954年10月5日,《北京日报》3版)中记录了附近居民的说法:“脑袋顶长疮脚心烂,坏透了!早先是一片大苇塘,死猫烂狗,要什么有什么,乱坟数都数不清。”“你连门都不敢敞。大门一敞,蛆摆上队了,直往里爬,有时爬到水缸边上。蚊子都成了精,嗡嗡的,像筛锣一样,一走路碰你脑袋。”在这样臭水淤积、荒冢累累、蚊蝇孳生的环境里生活,自然一年到头全家闹病,“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意到陶然亭来住”。
 

1952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口号是“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北京,运动重点之一就是整治河湖、平填积水地区、消灭臭明沟建设下水道。当年5月,陶然亭治理工程动工,挖土方27万立方米,开出280余亩、水深3米左右的人工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沿湖堆起7座绵延起伏的山丘,栽花种树、铺路修堤,形成了一个山水相间的半岛公园。
 

治理陶然亭,最高兴也最支持的当然是附近居民。1953年1月9日,本报2版《歌颂陶然亭》报道:疏浚陶然亭的消息传到当地后,住在这里的小工吴锡福放弃了一天七千元(旧币)的活不干,一定要参加挖湖工程。有人劝他:“挺臭的,一天还少挣一千五百元工钱,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呢?”他说:“给自己干活,就不能光图挣钱,只要咱们子子孙孙不再住在臭水坑里,不给钱我都去干。”家庭妇女曹淑琴,过去出门总说是住在南横街,不敢说住在陶然亭,因为那时候一提起陶然亭来,人们就觉得有一股臭气薰得头痛。现在她逢人就说:“我家住在陶然亭,你去过那地方没有?是南城的大公园呀!”
 

1955年9月14日,陶然亭公园正式开放,园中建了钓鱼场、露天舞池、儿童运动场,添设了游船。
 

1950年代,北京市政卫生建设和园林绿化重点还有龙潭、玉渊潭、什刹海、紫竹院等等。其中,四海(积水潭、什刹前海、什刹后海、西小海)解放初是几个互不相通的臭水坑,1950年已进行过掏挖疏浚,兴建起沿岸公园。1953年,四海干线下水道工程实施,全长六里多。经过地上地下不断整修,什刹海一带绿柳成行、碧草茵茵,很快成为北京人夏季钓鱼、冬季滑冰的胜地。而紫竹院解放初湖面大部分被侵占为稻田,岸边净是坟冢义地,蒿草丛生,鸦鹊乱飞,完全失去蓄水消纳功能。1953年,紫竹院实施废田还湖工程,还湖修闸、筑路修桥、大搞绿化,按规划定位为野景公园和小蓄水库,1954年正式对外开放。
 

据本报报道,至1963年,北京的公园、绿地已达五十多处。帝王时代的庙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开辟为公园。特别是为配合改善环境卫生,处理积水坑洼和利用城市荒地,还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先后建设了东单公园、红领巾公园、青年湖公园、人定湖公园等等,全市公园绿地从地区分布上合理了许多。
 

1970-80年代

体制松绑:区长“承包”建公园
 

改革开放前,北京的公园建设由市园林局“独家经营”,资金来源只有一条:市财政拨款。市里给的钱,除正常维修、养护费外,所剩无几,想要扩建改建老公园、大建特建新公园,想快也快不成。管得太死,抑制了各区政府兴建园林的积极性,还阻断了许多财路、人路,1970年代一度出现了所谓“体制性萧条”。
 

生活逐步改善后,人们的休闲需求日益高涨、也愈发多样,原来的公园配置更显不足。1983年,北京市启动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把园林建设的财权下放到区,给区长们园林建设的主动权。这种“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让各区区长们为建设公园奔忙起来。
 

《京城公园多起来》(1987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记录了这样两个例子:1984年4月,宣武区决定改建宣武公园,市里只给50万元。要是以前,这事儿就得搁下了。现在,兴建园林是区政府的一项任务,区长毫不犹豫,拍板从区财政拿出130万元,区领导挂帅,动员各方力量,不到半年,多少年来一直是一道铁丝网圈块地皮的宣武公园不见了,建成了集江南多种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宣武艺园。1985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想在当时还仅是一片绿地的南菜园公园布景,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的宣武区区长灵机一动,立即找到对方提出改假景为真景,一举两得,建个永久性大观园的主张。双方当即决定向社会集资、合资兴建大观园。这个从“梦”中走下来的公园后来成了特色人文景区。
 

为了广开建设园林的财路,各区还把目光投向了外国投资者。1985年2月,崇文区与日本两家公司签约,在龙潭公园的中湖区建起了北京游乐园,这是北京最早的一处大型现代化游乐园,也是北京第一座中外合资兴建的公园。
 

《北京市1986年为群众生活办的20个方面重要实事》显示:1986年,全市建成九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其中包括石景山游乐园、圆明园万春园、团结湖公园、北京游乐园、北土城遗址公园等等。
 

而自1983年“松绑”到1987年五年间,北京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园,达23个之多,北京区区都有了自己的区属公园。
 

特色立园:竹院有竹亭园有亭
 

公园多了,就要避免千园一面的问题。1980年代,在公园兴建新景区、“园中园”,以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或公园名字作出特色文章成为潮流。比如龙潭公园突出“龙”字,把历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龙字刻在假山石上,形成龙字碑林。什刹海公园水院,是由水榭、水廊、水亭及岸边东西配房组成的古建筑群。
 

1979年,本报报道了一个故事:十几年前,有人写信给紫竹院公园管理处,想要一些紫竹叶,做药引子用,医治急症。管理处很为难,因为紫竹院根本没有紫竹(1979年3月29日,《北京日报》3版《今日紫竹院》)。故事虽小,但“竹院”应当有竹,成为紫竹院后来以竹取胜,以竹造景的动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紫竹院先后从四川、苏州等地引进竹子十余种,到1984年已达5万多株。1987年建成“筠石苑”等景区,更是幽篁累万,苍翠欲滴,“竹院”终于名副其实。
 

1985年,市政府批准陶然亭公园兴建百亭园方案,欢迎全国各省市来京投资,在这里建设具有自己历史或地方特色的亭子。在公园历史名亭景区内,先后仿建了杜甫草堂碑亭、苏州的沧浪亭、安徽的醉翁亭等等。
 

新世纪
 

渐成体系:

出门500米就要有公园
 

2001年,《北京市城市绿化事业“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出台,其中规定:今后北京每条街道都要建设街区公园,每座公园服务半径500米。2002年,《北京市公园条例》出台,其中规定:新建居住区必须建设公园;旧城区改造、新区开发应当规划建设公园;城市道路两侧、河道两侧,应结合周边环境建设公园。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园功能,不得侵占公园用地。同时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建设公益性公园,或以捐赠、认养等方式参与公园建设。
 

2001年到2008年,北京的公园从132家激增到1000余家,形成了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体系,公园成为北京主要的旅游资源。
 

郊野公园:

平均每月诞生一个
 

2006年12月24日,本报1版刊发《10块围城绿地明年构成“郊野公园环”》,宣告从2007年开始,北京将借鉴香港经验,在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启动郊野公园建设,首批建设10处。消息发布后,很多市民感到好奇,“什么是郊野公园?”“在哪儿建郊野公园?”园林部门接到的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
 

转眼到了2012年,北京各类郊野公园的数量已从“0”增加到70个,相当于每月诞生一个。北坞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大量郊野公园在四环到五环之间原城乡结合部地区建成并免费开放。而城里的免费公园则更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二环护城河公园、北极寺公园……城六区市民基本实现出门500米就能见绿地。郊区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城乡结合部有郊野公园、中心城区有各类城市休闲公园的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在北京初步构建起来。
 

本版文字:简汐  历史资料: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