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书事书缘:北京与书有关的那些地儿那些事儿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4-20 18:49:31
作者: 崔树义
身居北京已逾六十寒暑,所往所至之处,曾经曾悟之事,心思心仪之物,不可谓不多。可最使我梦回情牵的,还是在北京与书有关的那些地儿,那些事儿。
初识古都 忆“东安”
说起北京的书店,“老东安市场”里的旧书店,是这座城市给我留下最早最深记忆的地方之一。1955年冬,我就读的解放军“军委外校”由张家口迁址北京西郊永定路附近,因当时北京建设事业迅速发展,那一带叫 “新北京”。偶尔进一回城,多是到东西单、王府井等繁华地区买买日用品,而东安市场的旧书店是我最向往的去处。书店位于市场西北角,面积不大,略显局促,却声名远扬。一进门,只见摊位栉比,曲廊回环,顾客熙攘。各类图书纷繁丰富,线装古籍、报章杂志、外文书刊等应有尽有。徜徉其间,仿佛穿行于散发着馥郁书香和历史余温的书的“迷宫”,陶冶在京城文化古风遗韵的微薰中。记得我曾在这里买过文史、苏联文学、英语工具书和《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文学著作。在几十年部队辗转迁徙中,有的已遗失,“幸存者”也早已“马放南山”,但却已沉淀为心底一份永恒的念想和珍藏,一段人生岁月和京城书缘的见证。高尔基说:“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扇窗户。”那么,老东安市场的旧书摊,就是引荐我领略古都北京京味文化和古城风貌最早的“启蒙读物”。
如今,北京读书、买书的地儿已多得难以胜数。但我心目中的淘书“乐园”,还是春秋两季的北京书市和图书节,以及潘家园旧书市场和千年古刹报国寺文化市场。隔三差五,心一痒便骑车奔那里泡半天。除了价廉,更冲那份恬淡闲适、信步徜徉的惬意,和淘宝猎珍、宿愿终偿的惊喜。每次逛书市书摊,至少带回一样好东西—— 一味“良药”。可曾闻李渔有言:“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况且,每当一“宝”到手,那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和回味无穷的乐趣,是任何感受都难以替代的。
“二进宫”中抢“一品”
2000年5月初的一天,去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春季书市。我逛书市的一条原则是“广顾众店,独钟‘中国’”。在中国书店的一个摊位发现一本精装本《西嶽华山庙碑》,为该碑三个拓本合辑,翻看浏览,爱不释手,而且三折才9元。但一想家中已有《华山庙碑》单行本,犹豫之间便放下了。回到家中越想越后悔。以往的“教训”使我悟得“逛书市、书摊绝不留遗憾”,过了这村没这店,于是我决心“二进宫”。老天爷好像在成心考验我的诚意,次日中到大雨。绝不迟疑!披上雨衣冒雨蹬车上路。进得书市直奔目标。险!已仅剩三册。怀着“失而复得”的幸运心情抄起一本,付了款转身又消失在雨中。
回家后,连花四个晚上挑灯夜读。《华山庙碑》原碑刻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公元1555年毁于陕西大地震,历代评价极高,被誉为“汉碑第一品”。该书为迄今该碑三个拓本(长垣本、四明本和华阴本)唯一合辑本。最珍贵难得的是,该书辑入了自康熙至清末250年间,由百余位达官显贵、贤哲名流、文人学士、书坛大家所写的152件题跋。其文体诗词联赋纷呈,书法真草隶篆兼备。少则寥寥数字,长者几百上千言,最长者是一件洋洋3700余字的蝇头小楷。件件堪称书论妙文、书法精品。夜阑细品,思接千载,如聆听先贤赐教,犹登精神殿堂。
喜拾遗帖敬先贤
同年的一个春日去逛潘家园旧书市。“捡漏儿”,是凡逛旧货市场的人常怀的心态。刚进书市见一平板车正进书。我一眼瞥见车上几厚摞书下垫一张黑纸,从色泽和纸质我断定极可能是一件碑帖拓片,便趋近问摊主:“这垫纸能抽出看看吗?”对方不太情愿:“就是收的废纸呗,不好抽。”我说没准我要,给你点钱呀,他才勉强答应。待我帮他搬开厚厚的几摞书,果然露出一张字朝里对折的碑拓,轻轻展开打量,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通篇以秀美俊逸的隶书书就的《杜斌丞烈士传略》,整张4尺宣纸尺寸,完好无损,品相上佳,不由心中窃喜。一股景仰先烈和敬字爱帖(我尤喜习隶书)之情油然升起。“能送我吗?”话一出口自觉没趣儿。摊主说:“怎么也得叫我开开张呀,给两块钱吧。”回家后急切地展挂墙上慢品细赏。细读碑文获知,杜斌丞烈士原名丕功,陕西米脂人,生于1888年,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毛主席曾亲挽:“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副主席誉之为“鲁迅式的共产党员”。该碑于1984年10月7日烈士牺牲纪念日这天,敬立于米脂县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斌丞图书馆”内,碑文780余字。睹物忆人,沉思良久,思绪难平,于是辗转拨通了该图书馆的电话,一吐对英烈的敬仰追思之情。承工作人员相告,该馆现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碑保护良好。之后我又多次恭读临摹此帖,其字其文赐益良多。
卅载“长别”喜“合璧”
这是一段淘书奇缘。手头有一套1980年淘得的《古代诗歌选》,少儿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绘图袖珍本,书中编选了上自西周至春秋时的《诗经》,下迄清末革命志士秋瑾遗作的历代杰出诗人的优秀诗作。设计典雅,注释精当,绘图清丽,出自程十发等大家之手。岁月已使纸页泛黄,全书愈显古色古香。但遗憾的是,全套四册,唯缺收集了宋金元三代古诗的第三册。这成了我爱书淘书生活中一件挥之不去的憾事和心事。如想配齐,无异书海捞针。
2013年4月13日,一大早又去潘家园旧书市。在擦肩接踵的人流中缓缓穿行,双目扫过密密匝匝堆堆排排的各色图书,并在看着“顺眼”的摊位前俯身细挑慢拣。猛然间,一本书脊上《古代诗歌选》五个亲切熟悉的字映入眼帘,看那开本、厚薄,像极了我手头的几本。急忙顺书脊往下看:“三”!正是多少年朝思暮想的第三册!常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后一句是不是应改为“得来全靠韧功夫”呢?
回到家中,当四册诗集一溜儿摆开,奇迹般“合璧”呈现于眼前时,如梦似幻,快何如之,乐何如之!还发现,这第三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重印本,绘图者竟是林风眠、傅抱石、亚明等大师名家,堪称“大师助小书”的一段佳话。那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前我得到的最好的收获、最大的快乐。
这几件书事书缘,“淘宝”乐事,看似偶然,却寓于必然。其实,不光书,茫茫尘世间所有的人与事,情与缘,只要有梦,有心,有悟,一切皆可能在“蓦然回首”间,惊现 “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