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5-15 17:09:52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使其成为八百年科举的中枢所在。八百年间,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会试、殿试,多数都在北京举行。此间在北京考出了约二百五十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何等辉煌,何等的隆重!遗憾的是,诺大北京城现在除了孔庙中元明清进士题名碑外,其它有关科举的遗迹甚少。
 

当前,解读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已被举国关注。为此,我们以展陈众多的科举匾额,宣传科举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北京人在了解科举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解读国学,更好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
 

 

科举匾额博物馆共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石刻匾额近五十方,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属首家。收藏有明清三十二名状元题写的匾额四十余方,十三名榜眼题写的匾额,十二名探花题写的匾额。年代最久的状元匾为明永乐十六年,距今五百八十九年。收藏的元代科举门,成为了镇馆之宝。
 

五大展厅
 

第一厅——科举制度的渊源:
 

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愿望,对如何建立选拔官员的制度,夏商之后都不断进行尝试,而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曾用过的选官制度则直接为隋代创建科举制度铺垫了道路。尤其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主张,使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理论得到充分应用。
 

第二展厅——秀才厅: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第三展厅——举人厅:
 

举:向朝廷举荐人才之意。 汉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试之法,皆令郡国相荐举:故谓之举人。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称乡试(全省秀才考取举人的统称)被录取者为举人。 “举人”这一科名,相当于今日的学位,按清末废科举之后与新办学堂 相对接规定,举人学位相当于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属中级学位。具有举人资格后,有新的社会地位。见县太爷可以不拜。如犯法,须先革除 举人学位,方可治罪。类今日之人大代表。家中可以挂举人匾额,并可以立旗杆。 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全国举人汇集京城贡院,考取进士的统考)。未考取者,经考试选拔也可以直接授官,这类人称之为举人出身。左宗棠就是未考取进士,凭才能成为晚清名臣。 展陈的举人匾额,多数为进士出身的高官为新考中的举人题写,也有举人为他人题写的匾额。用典丰富,书法各异。
 

第四展厅——状元厅:
 

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1919年举行、东亚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之进士第一名阮丰贻。
 

第五展厅——榜书艺术厅:
 

榜书,最初指官府昭示于众的公文告示,题写在宫阙门首上的文字,也称为榜书。题写榜书是官方的特权,当这种榜书写在薄而宽的木板上,悬挂在大门之上的正中,这就是匾额。匾额的产生是社会进步文字发展的结果,榜书决定了匾额的官方性质,匾额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是以文治国的一种手段。匾额在沿用的过程中,榜书艺术不断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书体。本馆所展陈的匾额,就其书法来论,都可称之榜书艺术。而本厅展陈的匾额因其形体硕大,字径相应更大一些,故称之为“榜书艺术厅”。这些木制和石刻匾额,有题款的很少,但观其字,应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中国榜书协会主席李力生先生观后感叹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榜书艺术”;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老先生观后提出“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今人已无法超越”。镇馆之宝 --- 元代石刻科举门
 

在博物馆的院落中保留着一座石牌坊,顶部为元代真迹遗存。旧时曾有“跨进科举门槛,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其中的科举门即指这座石坊。之所以称之为镇馆之宝的三点理由:
 

一:极为罕见:科举二字的出现是在宋后,如在贡院,考棚,县州,府学,文庙等教育和考试场所,其大门之内几乎均立有这样的牌坊,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门,但其所刻之字均为“龙门”,“禹门”。据石刻专家多方考证,直接刻有“科举门”的石坊,这在目前国内为仅见。
 

二:见证历史:此坊为元代真迹遗存,以实物反映了汉人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在元朝仅有百年的历史上,重武轻文,汉人和知识分子受到歧视,科举制度一再实行 — 停止 — 实行的反复。在石坊上直接刻写“科举门”,明确地表明和反映了在元朝为官的汉人,希望实行科举和反对停止科举的明确态度。以此见证了元代的科举。
 

三:工精石美:此坊为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严谨精美。中央为雄鹿头顶火珠,两侧高纵灵云,灵云后蹲座瑞兽,最外侧凸雕鳌头,意寓跨进科举门,将会拥有福,禄,寿,并将独占鳌头。
 

馆藏展品:袖珍书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考试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人们只有通过这条异常狭窄的独木桥,才能跻身社会上层。有人皓首一生苦读 “ 圣贤书 ” ,也有人铤而走险,致力于走捷径,科场作弊之风泛滥。清朝,京城,考场外面,站满了一排排带枷的人,他们是因为夹带作弊用品被抓,当场示众的学子。
 

自从考试诞生那天,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夹带。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到了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器具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捡颁布了一道道的旨令。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遭到彻底的搜身检查,就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甚至还要察看肛门,可谓斯文扫地。
 

为杀一儆百,清政府还在考场实施严打。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一旦高中,光宗耀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作弊之风屡禁不止。这种作弊专用的微刻本,仅见于清朝中、后期,应该是我国古籍中字体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刻本之一。它售价奇高无比,专供考生作弊参考。
 

由于夹带这种 “袖珍书” 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所以数量不多,留传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陈列馆中的微型夹带字极小,然而一笔一画都十分清晰。此书采用的是一种叫油水分离法的特殊石印技术。该技术是鸦片战争前后从德国引进的,这种微印技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失传。
 

贴士: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新文化街内1366号
 

电话:010-87739693
 

票价:40元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