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翰林院旧址有一块“嘉庆诗碑”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5-18 21:07:05


 作者: 杨斌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其实,除了各类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北京很多的胡同街巷乃至机关大院和老百姓的四合院里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古迹遗存。比如公安部机关大院的东北角就有一块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石碑。这块石碑上罩着厚厚的玻璃,透过玻璃仔细看,可以辨认出这是清代嘉庆皇帝(颙琰)临幸翰林院的御制诗碑。这块碑为什么会立在公安部机关大院?原来,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翰林院的遗址……

御制诗碑

为什么会立在公安部大院?

翰林院是唐代开始设置的中央官署,供职人员都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统称“翰林”。在北京设立翰林院的朝代,始于元。元代的翰林院在今天北京的钟楼西北,现已无迹可寻。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正统七年(1442年),新建的翰林院在今天东长安街以南和正义路以西这个地方(现公安部)落成。满清取代明朝后,在明代旧址上重建翰林院。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编印的《光绪顺天府志》记载:“翰林院,在长安左门外,玉河西岸,北向。国初并于内三院,词臣皆值宿禁城,后仍明旧址重建。院门北向,第三重为登瀛门,堂五楹。堂西为读讲厅,东为编检厅,左廊围门内为状元厅,右廊围门内南向者为昌黎祠,北向为土谷祠。堂之后为穿堂,左为待诏厅,右为典簿厅。后为穿堂,南向,高庙(注:乾隆)、仁庙(注:嘉庆)临幸时御此。后堂东西屋二楹,为藏书库。院内东偏有井,覆以亭,曰刘井(原注:明学士刘定之所浚),西偏为柯亭(原注:明学士柯潜所建)。自后堂而南,内为敬一亭。自刘井而东,为清秘堂,堂前为瀛洲亭,亭下方池为凤凰池,池南为宝善亭。堂后为陈乐亭。自柯亭而西,为先师祠,祠南为西斋房,又南为原心亭。清秘堂旧为东斋房,乾隆九年重修,赐额‘集贤清秘’,因易名。其西斋房旧为皇清文颖馆,后又为功臣馆。乾隆三十八年,于院置钦定四库全书馆,原心、宝善二亭及西斋房,皆为校雠之所,遂移功臣馆于状元厅。”(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90页)

嘉庆皇帝

在碑上题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一场大火,把这座辉煌建筑连同数万卷古籍善本烧成一片焦土,仅存这块石碑。对于这场大火的祸首,说法不一:有说是八国联军为了实施抢劫烧的,也有说是清军和义和团为了火攻毗邻的英国使馆自己烧的。

翰林院被焚毁以后,再也没能重建。此后这块地被英国使馆和英国兵营所占,直到1950年4月北京市军管会收回英国兵营,1958年又将英国使馆迁走,它才成为公安部大院的一部分。而这块石碑则一直倒卧在墙角下的草丛中,其间一度被放置于淳亲王府内,所以过去人们总误以为淳亲王府就是翰林院。

2006年,公安部新办公大楼建成,这块历经沧桑的石碑终于被重新立在翰林院遗址上。它是翰林院唯一的遗存,如果没有它,今天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这里就是过去翰林院的遗址呢?

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磨难,这块石碑上的许多字已漫漶不可辨。最近,我从《清仁宗御制诗》中抄得原文,与石碑上的字逐一进行了比对,终将这两首诗辨认清楚。这是嘉庆九年(1804年)二月初三日皇帝临幸翰林院时的御制诗,其一曰:“东鲁曾登夫子堂,初来翰苑谒门墙。赋诗赐宴典重举,偃武修文颂漫扬。端本储才为国宝,持躬励品胜词章。我朝取士皆真学,天禄瀛洲陋汉唐。”其二曰:“圣泽覃敷甲子年,璇玑干运后承先。埙箎和雅为屏翰,鼎鼐调时法先贤。式谱新韶奏唐苑,敬赓旧韵播虞弦。心期海寓同文治,正学昌明庶绩宣。”

嘉庆皇帝临幸翰林院,当场作诗给臣子看,自然都是些应景的冠冕堂皇套话,并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倒是记载皇帝日常活动的《嘉庆帝起居注》,对这次临幸写得比较具体:“初三日癸亥,上幸翰林院,谒先师孔子。礼毕,御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二额,命钩刻分悬,以其原本分赐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朱珪,户部左侍郎英和。赐王大学士以下翰詹诸臣并科道部寺之由翰林出身者筵宴,掌院学士、户部左侍郎英和进爵。宴毕,赐味余书室(注:嘉庆做皇太子时的书斋名)诗集及唐臣杜甫诗集、宫绸、芽茶、锦笺、端砚有差。御制七言律二章以示群臣,又首倡柏梁体一章,命诸臣依次恭联。毕,驾回宫。”

这次临幸的内容很丰富,既有肃穆的仪式,也有轻松的宴饮、联诗,还有题匾、赏赐等温馨场面。嘉庆皇帝这么做,一方面体现了皇帝对翰林学士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对翰林院掌院学士朱珪的特殊情感。

翰林院掌院学士朱珪

是如何帮嘉庆铲除和珅的?

朱珪是北京大兴人,从小聪慧,18岁就中了进士。乾隆四十年(1775年),朱珪45岁时做了15岁的皇太子永琰(登基后改名颙琰)的侍读师傅。朱珪人品端正,学问博洽,深得皇太子的敬重。两人名为君臣,情同父子。在乾隆朝,清廉勤勉的朱珪虽然也被老皇帝看重,但经常遭到权臣和珅的嫉恨算计。嘉庆元年(1796年),66岁的朱珪由两广总督升任大学士,嘉庆皇帝写诗表示祝贺。和珅却跑去向太上皇乾隆告状,说嘉庆在向臣子“市恩”,结果朱珪被吹毛求疵找出任上的一些小毛病,不升反降,调任安徽巡抚,嘉庆也因此招致太上皇的不满。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整整做了三年儿皇帝的嘉庆,终于熬到了自己亲政这一天。当天晚上,嘉庆就下谕旨驰召朱珪进京。6天后,嘉庆将和珅软禁。与此同时,朱珪的门生、给事中王念孙第一个出面弹劾和珅。第10天,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罪状。第15天,赐和珅自尽。作为一个皇帝,嘉庆之才能不如乃祖雍正和乃父乾隆,他能够韬光养晦,最终一举剪除和珅,主要靠朱珪的长期教诲和献策,并在关键时候得到朱珪门生的配合。因此,朱珪到京后,嘉庆皇帝亲自到城外迎接。师生君臣见面后,嘉庆皇帝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握着朱珪的手放声大哭。

嘉庆御题诗碑

为何被视为“惩贪碑”?

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皇帝临幸翰林院时,朱珪已是75岁高龄。皇帝为朱珪御书匾额“天禄储才”悬挂翰林院,并以墨书赠其家。两年后朱珪病逝,嘉庆皇帝给予他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还御制挽诗一首,内有“丙岁从函丈,相依三十年”、“临丧虚设礼,痛结泪倾泉”等语。

朱珪死后,嘉庆皇帝少了一位良师,在治国理政上再无突出业绩。他在位共25年,没能像父祖那样开疆拓土,但也没像儿孙那样割地赔款。他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和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皇帝通过扳倒和珅这只大老虎,既充实了府库,还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有了这一笔,立在翰林院遗址的这块石碑,我觉得就不仅仅是一块诗碑,它更像是嘉庆皇帝的惩贪功德碑。因为有了它,人们就会记起历史上有过嘉庆这么一个皇帝,进而会联想到嘉庆一生最大的业绩——拿下和珅!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