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历史建筑的变迁:孚郡王府几易其主(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6-05 20:23:40


 作者: 杨 征

 

孚郡王府西翼楼。

 

大慈延福宫残迹

在如今东四头条和东四二条等胡同范围外,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当年,这些建筑与东四头条和东四二条有着紧密的联系。孚郡王府,位于东四头条东边,它几乎将东四头条和东四二条“拦腰截断”,如今孚郡王府虽不复当年的规模,但依然有着王府的气势;民国年间的华北协和话语学校,就在孚郡王府西边,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华文学校,1949年后,这里成为文化部大院;当年墙后便是东四头条胡同的大慈延福宫,如今在高楼大厦间一息尚存。这些遗存的建筑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孚郡王府几易其主

东四一带,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当属如今位于朝内小街路口西北角的孚郡王府了。虽然名为郡王府,但是其规制完全属于亲王府的等级(亲王府比郡王府等级高),而且就北京城来讲,这里是保存最为完好、建设最符合标准的亲王府。说起“亲王府”,更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什刹海旁的恭亲王府,实际上,恭亲王府是在和珅府邸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并非是标准的亲王府格局。相比之下反倒是这座孚郡王府才是个“标配”。因为孚郡王府的前身,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就是怡贤亲王家族的府邸,是完全意义上的亲王府。

第一代怡亲王正是大名鼎鼎的“十三爷”允祥(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这位王爷是雍正皇帝最为得力的助手,对雍正皇帝也最为尽忠。对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兼弟弟,雍正皇帝恩宠有加,不但在其生前让他握有大权,在他身故后还命其配享太庙,并遵照他的遗愿将允祥曾经居住过的府邸“舍府为庙”,改建为“贤良寺”。

这样一来,允祥的后人们等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王府,不过别担心,雍正皇帝绝对不会亏待他们,雍正早就为允祥的后代们想好了解决的方案——异地重建一所亲王府。这个方案对于允祥的后人们来说可是赚大了:首先是直接受益人,即允祥的第七子弘晓,他直接承袭了怡亲王的封号,并搬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新府邸,即位于东四头条东侧的怡亲王府。其次是允祥的第四子弘晈,在雍正帝的照顾下,也得到了一个宁郡王的封号,迁入了另一处府邸——位于东单北极阁的宁郡王府。

虽然怡亲王被封为“铁帽子王”,再加上雍正皇帝特意关照:“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但怡亲王这一支终究还是没有一顺到底。咸丰皇帝去世后,身为“顾命八大臣”的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中被政敌慈禧太后拘捕,载垣并被勒令在宗人府自尽,怡亲王府也被朝廷收回,分给了道光帝的小儿子孚郡王奕譓居住,从此这里便被称为“孚郡王府”或“九爷府”(奕譓大排行为第九)。

但毕竟老祖宗雍正皇帝的话摆在那里,慈禧太后权力再大,最终也不敢将怡亲王这一支剥夺王爵。于是她便将原来的宁郡王一支改封为怡亲王,从此老宁郡王府变成了“新怡亲王府”,但由于这座府邸比朝内的那座怡亲王府小了很多,因此当时新怡亲王府也被老百姓称为“小怡亲王府”。

再回到孚郡王府。也许是奕譓无福消受这么大的一座王府,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便去世了,享年只有三十三岁,并且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朝廷只能从同宗中选择一位继承奕譓的爵位,于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之后、辅国将军奕栋之子载沛继承贝勒爵位,但仅仅一年后,6岁的载沛便去世了,因此清廷又以康熙皇帝长子允禔的后人载澍承袭贝勒爵位。之所以载澍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是隆裕皇后的堂妹妹。然而载澍却和这位福晋的关系非常不好,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她不能接受两个侄女都经历不幸婚姻这个现实,于是,慈禧太后在盛怒之下,下懿旨将载澍革爵,并送交宗人府终身圈禁。可见,终清一世,这座王府的府主们都没有太完美的结局。

民国时期,这座王府被张作霖手下的高官杨宇霆购得。可谁想,杨宇霆在买下这座宅院的第二年便死于非命。后来这里租借给了学校,成为了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校舍。1949年之前还曾短暂被国民党励志社北平分社使用。如今孚郡王府被多家单位占用,文物保存状况堪忧。有朝一日,这里如果得以修缮,人们能领略标准的清朝亲王府的全貌。

高楼夹缝中的大慈延福宫

顺着孚郡王府向西不远,经过外交人员服务公司的大楼,在楼旁的天桥上,便能看到路北的高楼大厦间,有几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这便是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这座宫观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因宫内主祀天、地、水三官,也被民间俗称为“三官庙”。这座宫观自落成之日起,便深受明朝皇室的重视,终明一世香火极为旺盛。

这里面所供奉的三位仙官的正式称呼,分别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从这名号就看出来,传统文化中的“三元节”,即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和下元节(十月十五)都和这三位仙官有关系。

这三位仙官由于在称呼上有上、中、下三元的名号,因此在有些地区也被称为“三元”。如今北京著名的地标建筑三元桥,便是因为其附近原本有一座“三元庵”而得名,“三元庵”便是奉祀三官的庙宇。

东四附近的大慈延福宫是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奉祀三官的道观,但到了明末,突然没落,并且终清一世也没有再繁盛过,据说这和崇祯皇帝的一段传说故事有关。

当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城,情急之下的崇祯帝跑到这里来测字求签,他接连和道士说了三个字请他分析,第一次他问出了朋友的“友”字,结果道士认为这是“反”字出头,恐怕江山不保,皇帝一听马上改口说刚才问的是有没有的“有”字,道士听后倒吸了一口凉气,说这个字拆开来是“大明”两个字各占一半,大字没有了最后的一捺,明字没有了左边的日,分明是大明江山已经亡了一半了。崇祯听后更是后脊梁发凉,马上再次改口说问的是申猴酉鸡的“酉”。这次,道士听了脸儿都绿了,他战战兢兢地和崇祯皇帝说:“这是尊者的‘尊’字无头无尾,恐怕当今圣上性命难保。”崇祯听了已经克制不住自己的耐性了,便开口说道:“此庙如此不灵,自即日起永世不得香火!”于是这大慈延福宫打那天起就没落了。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上,我们能看到当时的大慈延福宫的全貌:共有东西两路建筑,其中西路为主要建筑,包括宫门、钟鼓楼、门殿、大慈延福殿(主殿)。该殿前设月台,后带抱厦,等级很高,月台两侧还有碑亭两座。东配殿为葆真殿,西配殿为法善殿。大慈延福殿后则是并列的三座殿宇,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该路建筑于1949年后整体拆除。

东路建筑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其中前殿通明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装饰较为华丽,井口有天花,正中装有二龙戏珠斗八藻井。后殿为延座宝殿,面阔五间,悬山顶。两座殿宇皆为黑琉璃瓦绿剪边。通明殿东配殿已毁,唯余西配殿。昔日恢弘的皇家敕建宫观,如今只剩下几座残存的建筑,在高大的现代建筑的夹缝中艰难地维系着。

从语言培训学校到文化部大院

上世纪初,在东四二条胡同东边,孚郡王府的西边,兴建起了华北协和话语学校(The 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说起这所学校,还有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所学校成立于1910年左右,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华传教士的中文,但由于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以及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逐渐成为北京城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为有名的一处汉语培训机构。

在这里学习汉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强度的语言训练可谓是一环扣一环,其中每学期第一年的前六个月,学生每天有五个小时的语言基础课,后六个月学生则在之前学习基础上利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翻译、交谈等语言实践。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下,一年下来这些外国人基本上就掌握了最为基本、常用的汉字,并能够较为流利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为了让学生“语言文化两条腿一起走路”,从第二年开始,学校会开设各种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讨论会、讲座供学生们选择,当年在这里开设过诸如“中国过去的伟大艺术”、“中国乡村生活”、“中国人对近代教育的态度之转变”、“中国的公共卫生”等各种讲座,可谓是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讲座的主讲人也大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如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冯友兰、胡适、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等。每年的暑期(这里的学制为春秋冬三个学期,每年只有暑假是较长的假期)学生们要么和自己的私人教师单独学习,或者在学校的鼓励下到中国各地去旅游,拓宽视野,并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语言功底。

当年美国的四星上将史迪威将军曾在这里学习过一段时间。1919年8月,史迪威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20年8月,史迪威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话语学校继续学习汉语。史迪威在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语言功底极差,发音特别不标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发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不少中国人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都以为他从小是在中国长大的。

后来,这所学校的主体建筑成为了文化部大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改为朝内大街203号,目前这里也是近代建筑保护群的文物保护单位。

有趣的是,一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朝内81号”其实与这里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朝内81号”是华北协和话语学校所属的语言训练中心和休息处。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朝内81号”曾短暂改作教堂使用,1949年后,被北京市民政局使用,后来因为诸多原因,“朝内81号”未被修缮,因此留下了诸多神秘传闻。如今,这座神秘的沧桑老楼,正在修缮之中。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