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八位手艺人受表彰 包括书籍装帧师、内画传承人、手工制扇师(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6-07 19:09:17
90后制扇师石国富为观众展示中国传统制扇工艺。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昨天下午,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表彰了8位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艺的“南锣工匠”。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本报记者 于丽爽 通讯员 李凡
从事手工制书工艺17年的书籍装帧师杨玉国,非遗内画传承人魏东方,90后手工制扇师石国富,老手艺理发师刘清池……昨天,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南锣工匠”表彰大会举行,这是该街道首次评选“南锣工匠”,8位获奖工匠来自文化创意、文化传承和传统手工艺三大行业,今后,这也是升级改造后的南锣鼓巷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未来两至三年,南锣鼓巷将完成业态调整,降商业氛围,主打文化体验。
表彰现场展示“匠心”技艺
昨天下午,表彰大会在东城区第一文化馆举行。走进会场,观众们都拿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节目单:一张方形大纸,有横竖交错的折印,中间还有切开的缝隙,纸上印有节目单、8位获奖工匠介绍、歌词等内容,文字有正有反。
“先把写有‘匠心’两个字的这一面朝外,两侧向反方向折叠……”演出开始之前,主持人请上这张特别节目单的设计师——北京敬人纸语工坊技师杨玉国。杨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观众也跟着杨师傅一起动手折叠这张大纸。一会儿工夫,一本本“小书”出现在观众手中,有封面、有封底、有内页,一页页翻过去,一本完整的节目单书《匠心》诞生了。
杨玉国,就是当天排在首位受表彰的“南锣工匠”。最终,书籍装帧师杨玉国,内画技师魏东方,手工制扇师石国富,传统手艺高级理发师刘清池,把生态软陶艺术和心灵修养相结合的艺术家赵春香,人像摄影师戴文济,捷安特公司业务经理、自行车组装快手张军,90后曲艺艺人张天赐8位工匠当选。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只有22岁。技艺高超、业绩突出、在相应技术领域权威性强、影响力大、公认度高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评选排除低端业态
“南锣鼓巷地区是积淀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承载百姓记忆乡愁的历史文化精华区,近年来,街道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上做文章,全力打造南锣鼓巷地区的文化新名片,培育和吸引了一批文化创意和绿色传统企业在此生根发芽结果。”交道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擦亮南锣鼓巷地区“历史文化精华区”这张“金名片”,街道总工会今年年初开始了“南锣工匠”摸底推选工作,4月份正式启动推选。
推选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经过申报、初审、遴选、专家评议和社会公示等环节,产生了8名工匠。有手工技艺师傅,有绘画摄影艺术家,有爱岗敬业、坚持创新的企业职工,全部集中在文化创意、文化传承和传统手工艺三大行业中。
“交道口街道有工会会员企业505家,员工4700多人。有20多人报名参加评选。”交道口街道总工会主席郑纯征介绍,评选之初就把低端业态排除在外,同时,餐饮企业也被挡在门外,因为这不是南锣地区重点发展的业态。“一开始限定了四大行业,包括文传、文创、传统手工艺和科技,后来在专家评审阶段,把科技企业也排除了,因为这也不是南锣地区重点发展的业态。”郑纯征表示。
街道邀获选工匠开工作室
入选的8位“南锣工匠”,有5位所服务的企业位于南锣鼓巷地区。今后,街道将引导其余三家企业,也到南锣地区开办工作室,发展文创和传统手工艺业态。同时,南锣职工曲艺社还将围绕8位工匠创作曲艺作品,在地区巡演,宣传工匠精神。
据介绍,近年来,南锣鼓巷地区一直在开展疏解、整治、提升工作,主街上的商铺已经从235家减少到154家。下一步,东城区还将对剩余商铺中的小散店铺进行整合,腾退出空间,重点发展文传、文创和传统手工艺业态。眼下,交道口街道正在对南锣鼓巷地区除主街外的29条胡同进行整治。
目前,由东城区商务委牵头制定的“南锣鼓巷地区业态指导目录”已进入意见征求阶段,未来,将严把准入关口,入驻企业将由商会初审,街道等相关部门联审,通过后方能进入南锣鼓巷地区。“作为历史文化精华区,将来游客来南锣,主要是感受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商业味儿在这里将会越来越少。”街道负责人表示。
工匠故事
书籍装帧师杨玉国
别看只有38岁,可杨玉国制作手工书已有17个年头了。纸的材质、印刷工艺、装订打印、纸张搭配、场合选用,对他来说这些都了然于胸。他承接过大宗书籍以及私人订制书的制作,以手工细腻著称。
“我的工作就是把设计师的各种想法变成现实。”杨玉国说。而他所说的设计师,就是提出订制手工书需求的顾客。
一次,一位客户要求制作一本带有灯泡照明功能的手工书,这涉及到电路板等复杂工序。如何保证书既能发光、又可以美观且安全?杨玉国思来想去,反复试验,最后把电路元器件嵌入到镂空的书脊内部,电线外侧缠绕绝缘胶线,并通入直流电。9天后,当客户拿到书时十分惊喜,称赞他“诠释了一位当代匠人的风范”。
还有一次,一位客户要求制作一本种子书:书的每一页撕下来埋到土里,都能生根发芽,长出小苗来。这可怎么实现?杨玉国就去翻阅植物学方面的资料,最后他发现,蒲公英的种子小而易保存,可以混合到纸浆中制作书页。当顾客拿到杨玉国制作的种子书时,欣喜不已。
手工制扇师石国富
1992年出生的石国富,看上去还是个大男孩,而且寡言少语。可当他登上舞台,砍削毛竹时,果断、利落又精细的手法,在竹屑纷飞中专注的表情,却看得台下观众目瞪口呆。
石国富人称阿三,生于竹子之乡安徽。2012年,“京扇子”成立之初,他加入了企业的研发部。看他刻苦好学,对制扇工艺兴趣浓厚,耐得住寂寞,公司决定选派他到制扇之乡——浙江安吉学习制扇工艺。半年后,阿三学成归来,慢慢成了公司技术骨干。
俗话说,“画虎先画骨,识扇先识骨”。阿三就是专门制作扇骨的。一把有品质的扇骨,少则三四天,多则一周时间才能制作出来。他不但对各种竹子的性质特征了如指掌,制作的扇骨也是弹韧、轻灵、丰润。阿三和同事们制作的扇子,还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荣获了“最佳传承设计奖”。
“金板寸”刘清池
在京城,喜欢剃板寸的人们都很熟悉被誉为老北京“金板寸”的刘清池。刘清池14岁继承了金板寸祖艺,他在保留老手艺的基础上,对清寸、圆寸、方寸和标准的板寸等进行了创新。
在为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设计发型时,刘清池遇到了挑战——需要保证航天员从理发那天起到任务结束这大约20天时间里发型不能变。刘清池仔细琢磨,一般20天头发要长约8毫米,如果处理不当,头发就会“龇”出来,发型会变形。琢磨来琢磨去,刘清池决定给航天员们理成“方圆寸”。“方”可以体现国威、军威,将航天员豪气勃发的一面展现出来,“圆”则比较自然不呆板。刘清池设计的发型果然顺利完成了“任务”:航天员返航出舱时,发型还是那么帅气!
除了为航天英雄设计发型,10多年来,刘清池和金板寸员工,还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义务理发4000多人次。2017年,刘清池获中国美发业的“金剪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