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鸡鸣驿:位于河北怀来的世界濒危文化遗址(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7-06 17:19:43
●杨喜来
一百年过去了,当年车水马龙的驿站而今在哪里呢?
鸡鸣山驿站,河北省怀来县境内的一个有着城墙庇护的小村庄,却曾经是中国邮政史上举足轻重的地方。
鸡鸣山驿站所处的驿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秦始皇为巡视六国,整治为“直道”。汉代为商贸交流,扩展为“古北平西北干道”。辽代成为连接析津府(今北京)的“五京邮路”。各朝代的扩展延伸,使之成为东经居庸去燕(北京)、冀(河北),西至大同(山西)、新疆,南通飞狐(河北涞源)、紫荆关(河北易县),北达库伦(乌兰巴托)、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商贸的必经之路。元代创建初期,曾在这里设立过“站赤”和“急递铺”,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
从秦到元,鸡鸣山下虽然没有正式的驿馆,但往来的商贾平民在此歇脚,早已成了惯例。在驿城内外,随处可以发现汉、辽时期的砖瓦、陶片,西南城墙的夯土层中,甚至夹杂着战国时期的瓷片。从元朝开始,鸡鸣山脚下正式设置了“府邸店”,也就是隶属于德兴府(河北涿鹿)的一个驿站。这是鸡鸣驿的第一个前身。从此,为朝廷传递文书的信使们便不知疲倦地在这条路上奔忙。
据《宣化府志》记载:鸡鸣山驿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中原后,又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漫长的大道上开辟了驿站。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经扩建正式在此设立,其东距土木、西北距宣府二驿站各30公里。这时候,驿站的军事色彩更加浓郁。由于从鸡鸣驿向东与二里半、五里台,向西北与距城2.5公里的巡逻铺等驿站可以互相策应,中间又不重复设置递铺,所以此时的鸡鸣驿身兼数职,具有了递运、接待和传递烽火等功能,拥有150名驿兵,加上后勤人员,共计330人,从而成为西部进京的第一大驿站。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始建土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为敌攻毁,隆庆四年(1570年)春,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加厚加高,并在城墙内外侧镶包青砖以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
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设东西两门,城门上方筑两层越楼。城中部建玉皇阁楼,四角分筑角楼,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的主干道。
四面城墙上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26个墙台和东西两座城门。墙台上建有12座更铺,作为夜间值勤兵丁之哨位。墙体顶部外侧密布垛口,间距3.5米。垛墙上有瞭望孔、射击孔和排水孔道。北墙体中部平台上建有双层木结构的玉皇阁,南墙体中间平台上,建有寿星楼。玉皇阁和寿星楼本是驿站最高的瞭望台,可惜的是,这两座城楼早已被毁。
城垣的东南角台上建有魁星楼。东西城门上原有的两座木结构城门楼,随着日月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也已荡然无存。现今所能见到的两座非常雄伟的大结构东西城门楼,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大决战》外景时,仿照古城楼的样式专门制作的。电影《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仙子在土城楼上的那“深情一吻”,映衬着夕阳下那座残破的、弥漫着苍凉与孤独的城楼,这个经典镜头便是在这里拍摄的。
鸡鸣山驿城内共有两条贯通东西的大街,其中靠南连接东西城门的前街是一条主要街衢, 曾有“商贾一条街”的美誉,前街中区集中分布着观音庙、龙王庙、三观庙和公馆院、贺家大院;靠北连接东西城门的叫后街。这条街上有永宁寺、文昌庙、泰山庙、三义庙、马王庙及驿站马号。在东城门以西约80米、西城门以东约110米处各有一条连通前后街的南北向街道,将全城按“井”字不均等的分为三区九块地区。坐落在城内西北的“公馆院”,为明代砖木结构的建筑,三进院落,门窗、隔扇、木销插头做工考究,插头上雕刻有琴、棋、书、荷、莲、蝙蝠等,极为精致。城内的贺家大院即当年的驿城署,也是驿城内规格最高的古建筑。这是个砖木结构的五进连环院,东山墙下为通道。每座院落正房三间、耳房两间,均建在台阶之上,出廊、房角和前墙砖码头上的砖雕都多种图案,别具一格。进门影壁墙上装饰着砖雕图案,雕刻有凤凰、公鸡、孔雀等禽类,刻工精美。影壁中心镶嵌有砖雕圆形图案,中心部分已经脱落了,看不出原来是什么。圆形周边为八块弧形砖雕,分别刻有宝剑、葫芦、蒲扇、鱼鼓等图案,寓意八仙。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逃往西安途中,就曾在贺家大院住过一夜。
据专家考证,鸡鸣山驿是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驿城里的房子,当年也多为驿站的配套设施,如旅店、粮店、草料店、饭店等。
据《怀来县志》记载,在清朝驻兵最多时也达到300多人,月耗米493石,饲养驿马82匹,年支马料44石,驿站年支饷银3287两。由此可见,鸡鸣驿站当时的规模非同一般。在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的驿城中,最繁华时有当铺6家、商号9家、油铺4家、庙宇17处,以及茶肆、餐馆、车马店等等,可以想见那时候人们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的景象。试想一下,当时每日马铃声声,飞尘滚滚,身穿邮服、腰挂“火印木牌”的驿卒,乘骑传递,风风火火,昼夜不停,何等热闹。
再有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鸡鸣山庙会和腊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个集日,城内满街摊贩,大唱庙戏,人声鼎沸,繁华一片。
就是这座微小的驿城,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容纳了那么多的店铺和商贾,在清朝初年,达到了商贸与文化的空前繁荣。鸡鸣驿以居民人口和占地规模而言,可算得上是我国最小的城;以交通枢纽、贸易集镇而言,则很可能是天下最大的驿站。
中国是实施“官邮”最早的国家,自周朝开始几千年来兴盛不衰,明清为鼎盛时期, 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因此, 鸡鸣驿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邮政历史,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96年8月,国家邮电部为纪念中国邮政创办1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古代驿站》一套两枚,其中一枚就是鸡鸣驿。
明清时期,朝廷严格规定:“非军国大事不得用邮”,驿城的通信效率极高。然而随着历史发展,中国现代意义的邮政从1896年逐渐出现,古驿站的功能在铁路和电报面前明显落后,曾为形成中国邮政最早雏形而立下汗马功劳的鸡鸣驿,也于1913年伴随着北洋政府“裁汰驿站,开办邮政”的抉择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整整一百年过去了,鸡鸣驿已成为我国邮驿考古的活化石,它在古代建筑史、古代交通史、古代军事史,乃至世界邮驿史的研究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从这里可以探究当年驿站的体制、规模,可以考察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是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然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2006年公布的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就有鸡鸣驿,这已是鸡鸣驿第二次进入世界濒危文化遗址名单了。
今天走进鸡鸣驿,其实是走进了一个历史的废墟,走进了一段古老的记忆。颓废的墙壁,坍塌的土屋,在我们怀念它曾经繁华的同时,已经深深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尽管这里还有一些老人居住在旧屋,但是已经很难触觉到这个小村或者叫小城的生命。
不过一些有故事的旧屋已经挂出了崭新的牌匾,在极度不协调中,让你知道这里已经从沉睡中醒来,开始了懵懂的转型,要向民俗旅游讨生活了。于是我看见财神庙、龙神庙、观音庙都开始修复了。大多是在原址上修建的,还有的使用的就是原来的材料,尽量恢复原样。
在这些庙宇中,泰山庙保留有大量的壁画。主殿东西两壁上共绘有48幅完整的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修道图,每幅图上都有文字注释,画面设计讲究,用笔婉转流畅,画面上下左右分割之处都绘有人物、花鸟、瑞兽等物,十分精致。整幅壁画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巧妙地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相融合,气势宏大,实属罕见。主殿两侧,是东西两个梢间,东梢间墙上画的是送子娘娘出行与归来图, 共有3只凤凰各驾一辇,辇上端坐一位娘娘,中间的辇上是泰山娘娘,车旁有一仕女手持绿羽扇相随,随行人物众多,最前面开道的是马王爷,他脚踏风火轮,长有3只眼睛,手持火轮和钢鞭,带领着手持各种出行仪仗器物的随从队伍,声势浩大,排场威仪。西梢间壁画表现的是张仙送子。张仙骑白马、着蓝袍,用弹弓射中黑色天狗,保佑骑着麒麟的仙童可顺利降生于民间。
在财神庙里,我看到了西面墙上精美的壁画。尽管壁画破损比较重,但画中的财神出行、和合二仙、外邦进贡、龙吐元宝等图画还比较清晰,可看出当年的壁画华丽异常,设色艳丽,笔法成熟、飘逸,人物形象与动物神兽造型都很丰满传神,尽显祥瑞之气。外邦进贡的使者着装、肤色、神情各异,贡品有大元宝、聚宝盆、孔雀羽、象牙、珊瑚等,丰富多彩。壁画最吸引人之处是在彩绘中运用了局部贴金的表现方法,在人物服饰、马具、金锭等处贴饰金箔,使历经五百多年的壁画仍然显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