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儿时生活场所照片横空出世 儿时乐园首现真容(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01 21:43:47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此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摄于1921年。

 

五福堂。五福者,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人得五福,尽善尽美。康熙帝御赐照片中的建筑为“五福堂”,是乾隆帝反复题写“五福”之额的源头。

 

大和斋遗址。大和斋是雍和宫东书院的主要建筑,本片拍摄于1921年,当时这里已经沦为一片瓦砾。

 

雍和宫宝坊侧面,摄于1921年。

 

在大和斋之东,画舫之后,左右回廊相接,北向有台,匾为“大块文章”。

 

万福阁是雍和宫的第五进大殿,也是最后一座正殿。中间主楼为三层,左为延绥阁,右为永康阁。万福阁中有一尊高达26米的白檀木刻弥勒大佛。

 

东书院后佛楼,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仿建摹本。照片中可见佛楼一侧有二层叠落游廊相通,云步踏跺旁置一座汉白玉承托的青铜鼎炉,脚下的鹅卵石铺路也非常考究。这里的整体环境似有几分紫禁城乾隆花园的味道。

 

雍和宫东书院进门后有三片巨大的假山叠石,平安居、如意室、大和斋、画舫、五福堂等建筑就被这些假山分割包围,形成一处处幽静的园林空间。

乾隆皇帝是在哪儿出生的?二百多年来,无论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这个问题一直都扑朔迷离。最近,一批从未公诸于世的乾隆帝儿时生活场所照片横空出世,或许可以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一些信息。

雍和宫是雍正帝登基前的藩邸,登基以后始称“雍和宫”,雍正帝驾崩后曾停灵于此。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乾隆帝弘历就出生在这里。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将其改建为藏传佛教庙宇。由于这里曾出了两代帝王,是名副其实的“龙池肇迹之区”,后世皇帝对这里予以特别的关照,除了拥有“北方黄教中心”的名头外,一应修缮、管理、陈设等,几乎与紫禁城毫无二致。

乾隆帝改雍和宫为黄庙,并不是彻底颠覆旧有建筑。作为乃父潜邸时期的书院加花园,雍和宫的东路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清宫称这里为“东书院”,是一处与中路的金碧辉煌相迥异的“世外桃源”。对于乾隆帝来说,这里是能够唤起他12岁以前生活记忆的仅有场所,对他意义重大。遗憾的是,这片“世外桃源”没能保留到今天,即便雍和宫的历史照片多如牛毛,先前也从没有见过任何关于东书院的影像。日前,笔者在一部拍摄于1921年的照片册中,偶然发现了几张雍和宫东书院的历史照片,对比清宫文献记载,竟然可以按图索骥,将这座乾隆帝儿时的乐园,还原在读者面前。

雍和宫东书院位于整座建筑群的东北侧,南北范围与中路的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相平行。这里原有院门三间,进门后称“平安居”,后有书室三间,其北有堂,堂后称“如意室”,乾隆帝儿时曾居此室。再往后是东书院的正厅,名“大和斋”(清宫又作“太和斋”),还有东寝宫,额为“窗含远色”,周围山石高峰点缀其间。后殿名“静挹化源”。大和斋东,南为“画舫”,北有正殿名“五福堂”,匾额为康熙帝御赐,在以后的历史中,被乾隆帝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反复题额的“五福堂”就源于这里。大和斋西面叫“海棠院”,院北是一片东西向的长房,后来作为经卷库。穿过西侧的台阶可到达前后两排延楼,清宫称“佛楼”,前楼西侧斗坛名“祝龄坛”,再往西是“太岁坛”,后楼西侧为“斗姆宫”。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前后佛楼从建筑布局,到释道杂糅的供奉,甚至是“佛楼”二字的称呼,与圆明园中景物可以一一对应。这里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建造摹本。

雍和宫作为黄庙落成以后,乾隆帝几乎每年的新年都要来此“瞻礼”,拈过香后一定要回到儿时生活的这片东书院小憩。每到这里,他都会陷入深深的回忆中,怀念父亲,更是怀念儿时的自己。“祇拟承欢春梦里,可能聆训午庭中”“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惟念我初生”“别兹回忆垂髫岁,何此忽为华发人”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只有站在东书院回想过去的那一瞬,乾隆帝才可能体会到一点普通人的儿女情长吧。

图文/王志伟(作者为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