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盆窑:“独山夜月”下的陶艺之乡(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10 21:13:49
乐陶园陶人。
村里遗存的古窑。
独山上的建筑构件。
■杨程斌 文/图
盆窑是延庆远近闻名的民俗村,有几百年的烧窑历史,素有“陶艺之乡”的美名。村庄坐落于独山脚下,传说当年萧太后曾登临此山欣赏夜月,至明清时成为了著名的妫川八景——“独山夜月”;明成祖朱棣也曾驻跸独山,感叹缙云风光之优美,下令重建隆庆州。站在独山山顶,远望盆窑村,村庄是那么的安静祥和,天空是那么的湛蓝无边,让人心旷神怡,不禁佩服古人选景的精妙。近年来,盆窑村投资兴建了陶艺园,又入选了“北京最美的乡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盆窑村位于延庆城区东北部,隶属旧县镇,距离旧县镇政府驻扎地1.5公里,西侧紧邻溪河,南距团山村0.9公里,东距九龙山1.5公里,旧大路从村庄东部穿越而过。盆窑村现有村民580余口, 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
据村民讲述,村庄始建于明代,几百年前,有制陶艺人郭姓夫妇从山西来到此地,见村东土山上的泥土适合制陶,便搭成简易窝棚烧制陶器。后来定居此地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村落。盆窑过去以烧制瓦盆为主,瓦盆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主要炊具。瓦盆论“套”,一套有大小五六个,最大的叫“头样盆”,其次叫“二样盆”,最小的叫“疙瘩盆”。清光绪《延庆州志》载团山村:“北至瓦盆窑一里”,证明盆窑村曾名瓦盆窑。
村文化组织员袁丽辉介绍,过去盆窑村家家户户都烧窑,由于所烧陶器质量好,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用这里生产的陶器,村北曾有多处窑址。村中还有奶奶庙、土地庙两个古庙,现已翻建,村北偶尔能看见几处老房子,这些算是村庄仅存的“古董”了。
盆窑村的古窑遗址
与周围人口上千的大村庄相比,盆窑算是一个小村子,村东马路上偶尔能看到几个稀稀落落的行人,狗吠的声音都清晰在耳,没有乡下的熙熙攘攘,多的是一份宁静祥和。我沿着旧大路由南向北行走,听着自己喘气的声音,感觉自己是个不速之客,打扰了小山村的宁静。回头望了望独山,映衬之下,村庄更显得安静惬意,能住在这里是盆窑村民的福分。
路东有一个外形古朴、原木制作的宣传栏,写有古窑遗址简介:现存古窑遗址80余处,土窑由窑体(窑床、窑墙、窑顶、护墙)、排烟系统、燃料燃烧系统、饮水系统组成,窑容量一般为“三千砖两千瓦”。读过后还是难以理解烧窑过程,文化员讲述,过去老村在村北,是烧窑的地方,后建的民房都在村南。在文化员的带领下,沿着一条小路上坡向东走,走到村北的“窑址”,路旁石碑刻着“古窑遗址”四个大字,周围都是土山,土山开采的剖面上下达10多米。据说这里的窑已经接续使用了几百年,现在的小路就是烧陶取土挖出的深沟。土山上布满窑洞,没见过的人很容易当成山西窑洞,大部分窑洞已废弃,只有几个还在使用。
村里老人讲述,盆窑制陶技术独特,主要分三步:一是选土、和泥,先在地上挖一个直径约2米、深约0.5米的坑,然后将土放到坑内,注水浸一两个小时后,掏上来,调和均匀。二是做陶坯,砖瓦要使用固定大小的模子,鸱吻、猫头、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要用特定模具,脊兽、仙人需要雕刻,陶器则需要机器轮制。三是烧制,等陶坯完全干燥后进行烧制,烧砖的窑叫“砖窑”,烧制小物件的叫“盆窑”。如今,游客们也可以在村内的“陶艺园”一窥究竟了。
传承历史的陶艺园
为更好地传承盆窑陶艺,村委会出资修建了一座陶艺园,占地2660平方米,其中展厅100平方米。走进园区,院子里摆满了憨态可掬的陶人,具有乡下特有的纯朴气息。陶器制作室摆满了烧制好的陶器,大多做镂空、阴刻处理,十分精美,与博物馆里的艺术水平不相上下。有几个师傅正在陶坯上认真刻画,驻足观看,想问问制作技术,又怕打断了他们一气呵成的雕刻。陶艺园的师傅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对艺术对泥土的热情,沉浸在陶器的制作之中。他们雕刻的人物有着农村人特有的质朴,不仅制作细腻,而且大气自然。工作人员讲述,盆窑村曾邀请邯郸的陶瓷大师、中央美院的教授到村里给村民讲课,传授造型、上釉、刻花等技巧,现在盆窑村已经形成了以黑陶为主的独特陶艺风格。
为让游客们体验到制陶的乐趣,村子里又建起了“乐陶园”,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坯,烧成后可带走,体验一把做工匠的感觉。可别小瞧工匠,元朝就把“工”排在了各种职业的第六位,清代《陔余丛考》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甚至排在了“儒生”的前面。
独山上的皇家寺庙
盆窑烧窑的历史最早可能和独山上建造的寺庙有关,明嘉靖《隆庆志》载:“独山,一名团山,在永宁城西北十五里。其形独立,故名。”独山应为此山最早的称呼,不知何时叫成了团山,《延庆州志》谓之“泰山顶”,村民又叫奶奶顶。《延庆州乡土志》载:“夜月寺,又名泰山顶……辽时建寺于其巅。今殿宇澌灭已尽,旧迹犹存焉。”团山村委会存有一块石碑,取自独山顶,仔细辨识后,一面刻有“……本山夜月寺修造……”,证明独山上确实曾建有“夜月寺”。那么,夜月寺是否和萧太后有关呢?萧太后萧绰,字燕燕,辽圣宗时曾摄政近30年,权倾一时,《平谷县志》记载:萧太后出生在平谷王辛庄镇太后村,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萧太后曾多次南巡辽南京(今北京),《辽史》载圣宗:“统和七年(989)四月己卯,驻跸儒州(延庆)龙泉。五月辛巳,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萧太后带着年幼的圣宗皇帝(时年17岁)回“北京老家”游玩也算情理之中。如今延庆流传着大量和萧太后有关的传说,据说她在延庆建有后花园、养鹅池、莲花池等亭榭苑囿,以及应梦寺等皇家寺庙。明万历《永宁县志》载“独山夜月”,山下还有“双月泉”,“双影名泉印月”,月、泉交相呼应,推测此佳景即缘起萧太后的独山赏月,后人不断加以附会成为了著名的“妫川八景”。“夜月寺”也因此修造。
明成祖朱棣也曾驻跸独山,当时为北防蒙古,军民全部迁入居庸关内,延庆已经有40年荒无人烟,设想朱棣“月夜登临山顶,幽幽明月悬空”,感叹夜月风景之美好,重建隆庆州(延庆),再现了“缙云山独秀,沃壤岁常丰”的美好景象,让这片元代曾设过“栽种提举司”的皇家田产,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独山成为了延庆复州再建的肇始之地。村民说山上曾建有圣母庙,俗称奶奶庙,团山村委会有一残存碑首,刻有“敕建团山圣母庙碑”,推测为朱棣时建。
如今,独山上的皇家寺庙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变成一片瓦砾,登临独山,偶尔还能发现鸱吻、兽首、滴水等高规格建筑构件。具有强烈辽代艺术特征的兽面瓦当、龙头凤尾,面目狰狞,造型夸张,似乎在诉说自己辉煌的过去。站在独山上向下眺望,缙云沃野茫茫一片,近处的盆窑村依旧安静地依偎在山脚下,辽寺明庙已随时间一去不复返,给我们留下了一片残砖碎瓦,让人无限感慨,也许这正是时间赋予独山的另一种“美”,如明人诗句所云:“团山顶上月婵娟,风景无边胜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