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通州段古迹盘点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24 18:15:27
作者:李自曼
元代管河公判署遗址,位于今通州区第三中学处。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形成后,朝廷十分重视漕运,于通州城东北部运河(时称白河)西畔建有管理漕运衙署——管河公判。明宣德年间,管河公判署废弃。而元代管河公判署铁狮遗存至今,在通州镇区工会院内。铁狮原雄雌各一只,后雄丢失,清康熙年间补铸。狮、座一体,作蹲坐状,高1.4米,宽0.6米,为北京现存最早最大铁狮。方座正面右铭楷书“皇庆二年八月”,左铭“镇宅大吉”,两侧立面饰折枝花。
司空分署遗址,位于通州镇新华东街北部,北运河西岸。北运河收纳白河、温榆河、闸河等水,每年夏秋季节雨量集中时,洪水泛滥,常常冲决堤岸,因此明代在州衙处建置工部分署(工部派出机构),称司空分署,专事修葺城池、堤岸、闸坝等大型工程。如今该建筑已毁,仅存“司空分署”石额(严嵩书)。
仓场总督衙门(四员厅),位于通州镇西北部,佟麟阁街南端东侧。据《北京地名典》载,为加供给北平府防卫重兵的粮饷,明洪武、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建有四座国仓,并设置仓场总署。清康熙年间,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派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署内的理事厅因此得名“四员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开通,北运河停漕,通州仓场废弃,仓场总督衙署改作它用,原建筑已毁,仅存遗址。
皇木厂,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明、清二代修建北京皇宫所需大木(皇木)由南方各地河运至此储存,再转运北京。后常有敕宦官、佑司,运木的车户、脚夫居此,于明代永乐年间渐渐形成小村落,得名皇木厂。村中明代古槐至今已生长600多年,主干胸径1.6米,四根巨大树杈分指四方,冠状如伞,生机盎然。
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区通州镇东南7公里,北运河西侧。凉水河、玉带河、萧太后河汇合处。因元代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故得名张家湾。辽、金时萧太后运粮船经此通漕。元代郭守敬修浚通惠河至高丽庄与白河(今北运河)、凉水河汇流,官船、商船可直抵大都(今北京),为元、明、清京东水陆交通要会,繁盛一时。张家湾运河码头,为元代运河水利工程,原物已经无存,目前仅存遗址,长约200米。镇内明万历年间改建通运桥、明嘉靖43年(1564年)建单孔拱券平面石桥东门桥遗址、元代开凿通惠河时建独券石拱桥虹桥遗址均是张家湾数百年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