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留住北京雨燕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25 18:58:02
正阳门管理处发布的北京雨燕卡通形象
杨华/摄
前不久,在正阳门管理处举办的“关注北京雨燕,打造城市金名片”活动上,正阳门管理处郑重承诺:古建不挂网,为北京雨燕营造栖息之所。对此,多年关注北京雨燕生态的北京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耕这样趣评:“不少博物馆用猫当‘吉祥物’,正阳门多酷啊,人家有雨燕!”
“我们强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我们的北京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在古代我们叫‘燕京’,现在我们的文化也叫‘燕文化’。”而这一个“燕”字,不仅存在于史册之中,更是历代北京人最亲切的记忆。北京雨燕,正是这样一种活的文化存在。
不过,随着城市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里可供雨燕栖息的场所越来越少,北京雨燕也从鼎盛时期的约5万只,急剧下降到了几千只。怎样才能留住这一北京城的生态符号,成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又一道课题。
一只燕子一夏天
吃掉50万只虫
北京雨燕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它与北京有着不可割舍的文化联系。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因此这种鸟被命名为“北京雨燕”。“历史上,北京都是雨燕的栖息地。这让燕子在古代被称为‘燕国’的北京,更显得亲切。”而全世界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因此北京雨燕属于北京的标志性物种,也是北京的生态符号之一。
郭耕介绍,北京雨燕与家燕不同,雨燕属于鸟纲雨燕目雨燕科,而雨燕在全球共有数十种,中国有9种,仅北京就有3种。“包括北京雨燕、白腰雨燕、白喉针尾雨燕。他们在百姓口中又各有‘昵称’,分别被称为楼燕、麻燕和山燕。”我们在水边、城内看见的通常都是家燕,它们属于燕科燕属雀形目鸟类,在民间又被称为“拙燕”。
农谚说,“燕子檐下飞,五谷堆成堆”。而郭耕解释这种说法的来由:“燕子每年4月至7月在北京地区繁殖、筑巢,每天在巢内往返180多次,将捕捉到的虫子喂给刚刚诞生的雏鸟。而一只燕子一个夏天就可以吃掉50万只虫子!”郭耕感叹地将雨燕比喻为“不计报酬的除虫手”。
传说风中的“无脚鸟”正是它
“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王家卫的电影《阿飞正传》拍摄于1990年,近30年来一直被影迷奉为经典。其中,男主角的这句台词叙述了一个关于“无脚鸟”的传说,一直是文艺青年心目中一个伤感命运的化身。而“无脚鸟”真的存在吗?郭耕说,那就是雨燕。
郭耕介绍,雨燕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国际学名——“APUS”,这一希腊语的意思为“没有脚的鸟”。而在英文中,雨燕则又被俗称为“Swift”,意为“迅速的、敏捷的”。“这与人们的印象是一致的。我们看不见雨燕落地,甚至从不停落在电线上。它们在空中捕食,甚至交配。因此,得到了‘无脚’的名声。”
郭耕说,人们在水边、电线上看见的其实都是家燕,而雨燕则只能攀附在屋檐下和峭壁上。这是由于家燕属于鸣禽,而雨燕属于攀禽,它有着独特的生理构造。其脚趾结构是四趾向前,因此无法在平坦的地面上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一旦意外跌落,必须用尽全力扇动双翅才能飞起。
北京城内仅存3000只左右
雨燕的这种生理结构特性是它们适应野外悬崖裸岩的自然环境进化来的,而它们迁徙进入京城后,存在着挑檐儿的古建、寺庙、塔楼就成了它们的“落脚”之选。北京雨燕是北京的夏候鸟,来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繁殖。因此,巢穴、食物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它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前不久合作开展了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从7月开始,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们就陆续在27个调查地点展开了3次调查。志愿者通过采取样点法,利用望远镜观测和数码相机拍照的方式,共观测记录到北京雨燕6180只(次)。其中第一次调查观测到北京雨燕1854只,第二次4143只,第三次183只。从实际观测情况看,北京雨燕在7月中下旬时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判断北京雨燕在7月中旬就会陆续飞离北京,去往南非越冬。
而早在2014年,北京观鸟会提供的北京地区雨燕数量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仅有3000只左右的雨燕。而这次观测,因第三次调查时北京雨燕几乎已飞离北京,如果取前两次调查的平均数约为2999只。不过,专家表示,这次的27个观测点都分布在城区,因此还无法判断北京雨燕的确切数量。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
北京雨燕也在适应城市生活
郭耕说,雨燕曾在老北京城的人家巷陌里穿行,在廊前檐下筑巢,但是现代的西化建筑早已替代了中国的旧式建筑,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没有了房檐儿,而且许多大楼都是玻璃幕墙的结构,这对于雨燕来说,根本没有生存的条件可言。“表面太光滑,且外观没有任何孔洞,包括雨燕在内的城市鸟类根本无法在这里安家落户。此外,因透明玻璃幕墙反射天空的图案,使雨燕误撞而带来的死伤也是屡见不鲜。”
在此次调查涉及的地点中,以北京西站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比例占51%,以故宫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比例为49%。通过对前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见,在现代建筑中观测到的北京雨燕数量约为1224只,在传统建筑中的数量约为4773只,其中故宫西华门、颐和园廓如亭、天宁寺桥的北京雨燕分布数量最多。
专家表示,虽然传统建筑中的北京雨燕数量占据明显优势,但从观测结果来看,天宁寺桥这样的现代建筑也能像传统建筑一样,具备北京雨燕选择繁殖地的自然条件。这说明北京雨燕正在逐渐适应城市的变化。
为了给雨燕争取栖息之所,郭耕曾在北京市政协会上提出建设雨燕塔的提案。而现在,郭耕的想法又有了些许变化,“其实,也不用专门设计雨燕塔。现代建筑在建造时,也可以注意保留房檐儿,让更多雨燕获得繁殖、生存的条件。”
尝试悬挂人工巢箱助雨燕繁殖
郭耕说,雨燕每年4月来到北京,7月底离开北京,开始南迁,飞越天山、红海,一路到达南非。不久前观鸟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其一生往返的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对北京雨燕的保护至关重要,不过专家也指出这次调查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虽然进行了相应调整,但依然无法保证每个地点北京雨燕个体计数不重复,再就是北京雨燕项目开展的时间和次数还远远不够。
尽管如此,保护北京雨燕的脚步却不会停滞。今年下半年,工作人员将选取几个北京雨燕主要聚集区尝试悬挂人工巢箱,以期能够为北京雨燕来年的繁殖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繁殖率。今后,这项调查也会继续开展。2018年北京雨燕调查初步计划已经初具雏形,调查时间将提前至3月下旬,并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以调查清楚雨燕到来和离开的时间;重点调查对象调整为雨燕筑巢繁殖情况,也包括人工巢箱的入住情况,同时关注幼鸟初飞时间和繁殖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