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大街的轶闻旧事(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8-31 17:31:09


 

 

 

 

 

 

户力平

刚刚启动的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近来吸引了很多人关注。这条长约1.7公里的老街是元大都时代的历史遗存,出自元代城市规划大师刘秉忠之手,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上鼓楼西大街有三多:胡同多、店铺多、寺庙多,鼓楼西大街路北有鸦儿胡同31号的元代古刹广化寺、路南有大石桥胡同61号的明代古寺拈花寺。而鼓楼西大街及其两侧的胡同更有不少轶闻与掌故,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如铁影壁胡同留下的元代遗存铁影壁轶事、铸钟胡同中留下的明代“铸钟娘娘”舍身铸钟的传闻,以及清末义士汪精卫在甘水桥胡同(今甘露胡同)南口剌杀摄政王载沣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旧闻轶事还有许多……

“棠花”乃“糖花”之谐音

棠花胡同曾是老北京著名的“糖市”

棠花胡同是鼓楼西大街路南自西向东数的第一条胡同,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北起鼓楼西大街,南部西折至德胜门内大街……南北走向段原称糖房胡同,东西走向段原称糖房大院,后来糖房胡同、糖房大院与南侧的段家胡同部分合并统称为糖房大院。1965年将北部即原糖房胡同与糖房大院析出命名为棠花胡同。”

“棠花”是“糖花”的谐音,清末和民国时期,胡同内有做糖花生意的店铺十几家,俗称“糖作坊”,故名“糖房大院”、“糖房胡同”,是老北京城里卖糖的地方。过去有一首说唱地名的儿歌:“……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护国寺;护国寺,卖大斗, 过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其中的“卖大糖”说的就是这里的“糖市”,如今胡同内尚有“糖作坊”的遗存。

“糖花”属于饴糖的一种,也叫“关东糖”,因形状像瓜,又称“糖瓜”。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清代《燕京岁时记》称:“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小年”之前,来这里买“糖瓜”的摩肩接踵。“糖市”卖的既有“南糖”也有“北糖”,南糖主要是花生粘、芝麻糖、麻糖等,“北糖”则是水果糖、饴糖等。当时加工制作“糖花”多以小米、稗子米、大米、玉米、大麦芽等为原料,经熬制、起锅、揉糖、拔糖几道工序而成。成品出来后,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一般是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营业,到上午九十点钟收市。1949年前后糖房胡同尚有几家“糖作坊”,实行“公私合营”后关闭,1965年整顿地名时,“糖房胡同”改称为“棠花胡同”。

孝友胡同由“药酒胡同”谐音而来

成亲王永瑆曾为小酒馆“北义兴”题匾

孝友胡同也在鼓楼西大街路南,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后海北沿与后海西沿相连,西至棠花胡同,中间与糖房大院相交。据传,清乾隆年间,有位来自盛京(今沈阳)的买卖人在鼓楼西大街路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开了家酒铺,因来自关外东北,故名“北义兴”。这家酒铺专门卖一种名为“四消酒”的药酒,据说对消食、消水、消暑、消气有特别的效果,且价格低廉。因出售的药酒装在用葫芦做成的容器里,俗称“药葫芦”,这条胡同渐渐就被叫成了药酒葫芦胡同。

胡同旁边有一座王府,曾是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将第十一子永瑆封为成哲亲王,并将明珠的府邸改成了成王府。乾隆皇帝有十几个儿子,都想继承皇位,只有成亲王与世无争,唯一的爱好就是研习书法。他的书法端正清丽、圆润流畅,颇具馆阁体的风格,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清乾隆时期“四大书法家”。成王爷研习书法之余,常到附近的“北义兴”酒铺小酌,见“北义兴”的匾额已经破旧,他便重新题写了一块。嘉庆六年(1808年),成王爷又手书了一块“春在水之乡”的横匾,悬挂在店堂中。成王爷为“北义兴”题匾的消息很快传开,京城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前来观赏,一时间“北义兴”声名大振。

晚清时,“药酒葫芦胡同”被简称为“药酒胡同”。民国以后,“北义兴”搬到了鼓楼西大街(时称丁字街)路北,民国十四年(1925年)“药酒胡同”谐音为改为“孝友胡同”。

迁善居胡同源自改过自新的故事

“迁善”二字典出“是以君子贵迁善”

迁善居胡同位于鼓楼西大街西段路北,东起八步口胡同,西折向南至鼓楼西大街,长不过百米。其地名的由来源自这样一段传闻。清光绪年间,胡同里住着一个姓李的年轻人,俗名福全子,曾染上赌博的陋习,不到三年就把家业败光了。一天他到附近的千佛寺(拈花寺)烧香,在佛像前许愿,从此要改过自新。僧人见他确有诚意,遂将自己积攒的一些香火钱给他,并对他说:“你家西北面不远处是德胜门城楼子,向东南方向不远是鼓楼,往来的路人很多,如开家小店,定会生意兴隆。”听了僧人的建议,福全子便在胡同口开了家小饭馆。刚开张的时候并没有字号,于是僧人就给起了个“迁善居”的名字,并题写了一块匾额。僧人告诉福全子这“迁善”二字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学行》:“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也者圣人之徒与!”意思是说“去恶为善,改过向善”。另传,“迁善居”的匾额为胡同内一位教书先生所题,他见福全子确有改过之意,且自谋生计,便取《周易》中“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之句,为其小店起名“迁善居”,意思是说从此向好人学习,有了过错就改。

福全子自打小饭馆开张后便起早贪黑,真像变了个人。由于他待客热情,饭菜可口,价格便宜,且饭馆处位置优越,每天都食客满门。后来,这条胡同也被叫成了“迁善居”,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地名时定名为“迁善居胡同”。

鼓楼西大街含原甘水桥果子市丁字街

果子市曾为最有名的果品批发市场“北市”

现在的鼓楼西大街最早曾分为四段,从东向西依次为鼓楼西大街、甘水桥、果子市大街和丁字街,1965年被合并统称鼓楼西大街。果子市大街靠近德胜门,所谓“果子市”即早年间的水果批发市场,明代已出现在京城。

早年间,北京城有多处叫果子市的地方,因“果子”是水果的统称,北京城外及周边省份又盛产水果,于是“四九城”里形成了不少以经营果子为主的市场。一般是每天天一亮店铺就开始营业,上午十点来钟是交易的高潮。京城所有果局子、果摊、街头小贩大都到果子市趸货。清末民初,京城名声最大的果子市有两个:“南市”为城南骡马市大街的果子市(今称果子巷),主要经营南方诸省的果子;“北市”就是位于鼓楼西大街西边丁字街的这处果子市,多经营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果子。由于这里紧邻德胜门,客流量大,“北市”也就成了北方水果的代名词,除鲜果外,还兼营批发干果。当年名声较大的店铺有双义和、同发果行、清全店、天德店、豆张店、万顺店、楼儿店、果兴斋、四季鲜等。

老北京曾有段顺口溜:“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在果子市前冠以“恶”字,形容的就是水果批发商为了盈利,或压低价格或短斤缺两牟取暴利的“恶行”。据传,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任京都警备司令的鹿钟麟奉民国将领冯玉祥之命,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后,整治京城的治安,并亲自带兵巡城。一天,他巡至德胜门内果子市时,见一摊位前有争吵之声。原来是有人买完苹果回家后发现分量不足,但商贩拒不承认。正巧,又有两个人提着刚在这里买的水果找回来说分量不足。鹿钟麟夺过商贩手里的秤杆,厉声问其怎么回事。商贩一下子软了,说私下了改秤星,一斤十六两变成了一斤十四两。鹿钟麟一把撅了秤杆,随后又下令抄了这个不良商贩的摊位。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