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好风好水功在环保(图)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9-06 20:11:41
黑龙潭及龙王庙古时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在此工作的包卫东老师认为,只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里才能永远有好风好水。
黑龙潭
从颐和园往西,沿京密引水渠边的温颐公路前行,过了冷泉村,就进入了温泉镇的地界。顺着宽阔的公路,迎面便见一座绿树葱茏的小山,名为画眉山,山上便是远近闻名的黑龙潭及龙王庙。
2013年,黑龙潭及龙王庙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归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黑龙潭及龙王庙又名神龙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共北京市卫生局党校、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所在地,平日并不对外开放,如今正在维护修复当中,更是人迹罕至,十分静谧。
进入山门,蝉鸣不绝,几棵郁郁苍苍的参天古树,让这里愈发古意盎然。正面对着的是相当于三四层楼高的石阶,石阶北侧便是黑龙潭。潭中水量不多,四周用水泥围砌;周围还建有一个半圆形的回廊,灰瓦白墙,内侧由30多根木柱分隔成33间,壁上有方、圆、菱、扇等形状各异的什锦窗。
沿着石阶上行,可以看到上下两层平台上,南北共有四座碑亭,里面分别是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敕建的石碑。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黑龙王庙了。黑龙王庙红墙黄瓦,顶部的吻兽都是龙的形象,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气派宏伟。
一个故事
环境耳目一新 潭水有望重现
在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校长助理包卫东老师的带领下,记者登至山顶庙前,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当年因为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的康、乾行宫已经修建一新;不远处的山场层叠分明,草木繁盛,山色醉人;更远处则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城市的繁华更映衬了此处的宁静。天空晴朗,云行影动,山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
望着眼前的美景,包老师不由得感叹道:“古代人建庙修庙讲究‘风水’,用今天的眼光广义来看,这风水其实指的是自然界的力量。只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里才能永远有好风好水,人们才能在这里安居乐业。”
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的老职工艾庆顺,从小就住在黑龙潭地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四十多年,对黑龙潭及龙王庙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一直就住在这个院里。小时候,这里是黑龙潭华北地区干部疗养院,我的父母也都在这里上班;后来我也在这里工作。”艾庆顺说。
艾庆顺记得,自己从小就听老人们常说,这里之所以叫黑龙潭,是因为潭里原来有条黑蛇,常直立水中,昂首波上,长八寸许,头有双角,背有巨鳞,呈乌金色,对逢干旱求雨者,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被认为是掌管云雨的“黑龙”。远近村民为答谢黑龙之恩,出资出力供奉黑龙王庙。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来的时候,看见潭里的黑蛇,就说:“虽然你这儿求雨很灵,但你就是一条小长虫,能大得过我这个真龙天子吗?”结果天空立刻乌云密布,满天都是龙爪,还下起了雨,浇了乾隆一头雨水。乾隆认输道:“好吧,还是你厉害,我给你重新盖庙宇!”所以乾隆不仅破例将黑龙王庙从绿瓦换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黄琉璃瓦,而且最高一层的庙墙屋顶,还用了黑瓦,让黑瓦在黄瓦之上,表示对黑龙的尊敬。
讲完这段传说,艾庆顺又说起了黑龙王庙的辉煌岁月:“以前附近48村的村民都来这里求雨,明清两朝的皇帝也都亲自来这里祈雨,黑龙王庙的御碑上对此都有记载。至今附近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跑旱船、扭秧歌的习俗,应该都是当年祈雨活动流传下来的。过去每年四月,黑龙王庙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附近各村的高跷会、小车会、五虎棍、幡会等各类民间花会也都会来,有时还外请戏班搭台唱戏。来看热闹的四方百姓成千上万,人山人海,这里也就成了四乡百姓欢聚的场所。”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艾庆顺深感生活变化很大:“迁入的人口越来越多了,住宅区多了,高楼也起了不少,环境卫生也比以前好了。”但让艾庆顺特别遗憾的是,如今的黑龙潭已经不出水了。
“过去黑龙潭的出水量很大,村里的村民浇地全靠龙潭出水,当年八台八寸口径的水泵同时往外泵水,水面都没有任何下降,可见地下出水量有多足。而且下雨时,无论雨量多大,潭水也不泛滥;干旱时,附近几十里的水源都枯竭了,唯有黑龙潭水终年不绝。老百姓常用潭水洗衣服,这里的水不但清澈,而且冬暖夏凉,冬天也不伤手。”艾庆顺告诉记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可能是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河水位下降,再加上附近开矿和超采地下水,黑龙潭就不再出水了。
“现在潭里的水是后来蓄进去的。”艾庆顺衷心希望,“如果环境治理,能够让黑龙潭再出水,那就太好了!”
一段历史
祈雨观潭 帝王行在
黑龙潭及龙王庙位于北京海淀区温泉画眉山。传说山上产黑石,质细腻,称为黛石,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山亦因此得名“画眉山”。曹雪芹曾经居住在画眉山西边的白家疃,在此著写《红楼梦》。
黑龙潭龙王庙初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乾隆三年(1738年)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由于是皇家祈雨之所,黑龙潭龙王庙建筑群形制极高,所有建筑物均覆以等级最高的黄琉璃瓦,大殿围墙则用黑、绿二色琉璃瓦象征“祈雨之所”。
明清两代,黑龙潭祈雨活动规模很大,规格很高。首先由钦天监择期,拟出王公大臣参加者名单,由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再由翰林院撰写祝文。皇帝不乘辇、不设卤簿、躬亲祝帛以示虔诚。明朝万历皇帝和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皇帝来时,銮驾仪仗,前呼后拥,遮天蔽日,场面分外壮观。为此,殿南还修建了供帝王休息的行宫数十间。
一种传承
保护民俗 利在宜居
民俗专家 柳荣惠
据研究考证,黑龙王庙的起源应该在元代,比现有历史记载更早。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为了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和漕运问题,命水监郭守敬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大运河,并在这条河渠沿线兴建了不少龙王庙。这些龙王庙里应该包括黑龙王庙,但那时这里还只是个小庙。
黑龙潭及龙王庙附近的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尤其农历每年四月最旱的时候,山后48村都要来此举办祈雨活动,其他所有的乡会、庙会、花会,也都到这里举办。到了明清两朝,由于皇帝来祭奠祈雨,黑龙王庙越修越好,名气越来越大,附近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有规模,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化活动。我小时候每年都盼着来参加黑龙王庙的庙会,里面有各种民俗表演、民间手工艺品和食品,还有祭龙王、浇龙王等民俗文化活动。
文物需要保护,民俗也需要保护。古代对黑龙潭及龙王庙的重视,让周围百姓因此而凝聚。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保护黑龙潭及龙王庙时,也要尊重和保护民俗,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宣传时代文化特色,使这里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和谐宜居之处。
本报记者 王润 本版摄影 甘南 阎彤
刊头题字 郭晋丽 制图 冯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