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打磨厂全新打磨7座“大师院”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9-21 18:21:24


 

 

7位国内外知名建筑师打造的“大师院”,比邻着疏解腾退、市政工程提升、外立面改造后的居民院;29处会馆遗存正在逐步修缮腾退与“原住民”做街坊。形成于明代、坐落于前门东区的西打磨厂街,曾与西河沿、鲜鱼口、大栅栏并称为“前门外四大商业街”。如今,随着前门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区旧城保护整治项目的进行,这条老商街渐渐褪去“商味儿”,让老胡同的居民开启了“新生活”。

西打磨厂街现“静生活”

西打磨厂街形成于明代,因街内有许多打制铁器金属工具的作坊而得名打磨厂。虽然现在街上的老作坊早已不见,但长巷三条1号、临汾会馆、肖公庙、三山斋晶石眼镜店、大德通票号、瑞华染料行等多处历史遗存仍得以保留。

如今,西打磨厂街上每一处有年代感的建筑经过修缮后,都挂上了牌子,用图片和文字诉说着它们前生今世的故事。与前门西区商业区的喧嚣热闹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十分宁静:灰色的地砖与两侧的青瓦灰墙既和谐又符合老北京 “范儿”,茂盛的爬山虎攀着古老的木质电线杆“过街”,翠竹、荷花、绣球点缀在道路两侧。街道安静而悠闲,“吱呀”一声,老爷子推开大门,给门前的海棠浇浇水;“丁零”一声,自行车铃在耳边清脆回荡。为数不多的游客在这里更能体会到何为“旅行”,体会到与攻略上“热门”不同的京味生活。

“大师院” 将向公众开放

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介绍,与过去的修缮都不同,西打磨厂此次进行了一种老房修缮的全新尝试,选择了具有保留价值的7处院落,交给隈研吾、马岩松、朱小地等7位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设计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大师院”。

虽然大师根据自己的风格让老院子各具特色,但是老的建筑格局没有任何改变。段金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设计师马岩松负责设计的西打磨厂街218号本是个民国时期的老医院,当时进行修缮时是春天,修到一半,工人在屋檐下发现了一窝刚刚孵出来的小燕子。“为了不打扰燕子,施工紧急叫停,一直停工到小燕子飞离了窝才继续进行。”

如今,马岩松设计的院子定名为“和院”,站在“和院”的屋顶,可以俯瞰到周围的院子,“视角”好像又回到和小伙伴爬树的童年。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修缮的7个院子将全部开业,即使有企业入驻,也要全部对市民开放。

前门东打造居民“后花园”

西打磨厂街附近同样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东起祈年大街,西至草厂三条,总长450米的前门东小街,如今被附近居民亲切地称为“后花园”。

今年6月,前门东小街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完工。整治前因为停车难,一排机动车歪着停在路边。现在,前门东小街施划停车位,实行单行单停,该街以南正在进行地下停车场整体规划,未来可提供500个左右的停车位。

前门东小街沿街原有违法建设348平方米。违建拆除后,建成了步道和花园。据介绍,前门街道此次还清理了地下空间违规出租房屋894平方米。清理完毕后,将建成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还会新建一个“微型”消防站,配备微型消防车等设施,用于处置附近胡同的突发火情。

传统文化回归“进行时”

与传统建筑打交道已经50多年的古建专家马炳坚参与了东城区多条胡同的修缮整治。与以往不同,他此次体会最深的就是整治的同时,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以往修一条胡同就好像流水线上的“整容”:从东到西统一贴上墙面砖就齐活,而这次更多地在研究建筑原本的样子是什么。“举个例子,以前一说修复老建筑,就是统一的朱漆大门。但红色是明清时代皇家才能用到的色彩,从秦代开始,黑色才是人们崇尚的颜色。”所以这次修缮过程中,很多黑漆大门重现胡同中,配上红色的楹联,古朴和谐。“修缮整治的同时也要恢复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很多居民对修缮整治的认识也有了与以往不同之处。”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文 刘立军/摄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