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模式口引来洋设计师前来问诊 驼铃古道将盖大戏台续写历史记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9-27 08:46:25
本报记者 陈涛
模式口大街南小街段竣工未久,街道两旁一水儿的京西古建筑,让居民流连其间。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京西古刹承恩寺破天荒迎来一众洋面孔设计师,他们是应邀从英国伦敦前来为石景山模式口的驼铃古道问诊开方子的。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将分会场延伸至石景山区,这条千年古道也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如何传承历史,承载乡愁,走出一条老街改造升级之路。
穿过首钢生活区一排排规划齐整的楼房,步入模式口大街,还真有些时光倒流的恍忽感。路两旁一溜儿的四合院、古槐树,如同走在京城胡同里。“记得小时候,远远听到从山那头传来驼铃声,一群小屁孩儿就往路的尽头撒欢儿跑啊,然后望着驼队和马帮走远。”72岁的陈春凤老人打小就在这里住,“那时候路两旁商户林立,街面儿上总飘着各种香味儿。”也是儿时的这些记忆太深刻,即便前些年这里占道经营严重,昔日宁静祥和的老街变得喧闹不堪,她也未曾离开半步。
承恩寺离老人的家不过两三百米远,平日里没事儿她就会到这里转悠几圈。听说一群英国的设计师来了,她和一群老街坊都来了兴致。原来前一阵这里已启动了老街改造,如今又有洋设计师前来出谋划策,让他们对晚年的幸福时光多了几分期待。
老人们的憧憬也是威尔·霍博罗的愿望。这位在英国城市修复和遗产维护中心工作了20多年的老城保护方面的专家,在对首趟模式口之旅赞不绝口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传统建筑或是纪念碑之类的实体,更多的是要保留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在里面。”在他看来,这里如同一处历史文化信息库,如能妥善修复老建筑,将能帮助当地社区增强凝聚力。来自伦敦一家知名设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大卫·韦斯特也认为,应该重现模式口的历史,保护住它的文化价值,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了解这里的故事。
事实上,融合了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的老街已初现端倪。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工程的首个试点改造街区“南小街段”竣工未久,长约两百米的街道两旁一水儿的京西古建筑,“煎饼铺”“书画坊”的招牌若隐若现。“眼见它一天天变成儿时的模样儿,我们这些老街坊甭提有多高兴。大伙儿闲暇时最爱逛的也是那段路。”陈春凤老人说,政府在修缮老街时还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更觉得这就是自个儿家的事儿。对于如此做法,英国AOC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汤姆·卡沃德竖起大拇指:“我们的很多工作涉及和居民的沟通问题,要知道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让住在里面的人们与自己的历史记忆发生关联。”
如今独自守着八百平方米老房子的陈春凤不再闷得慌,街区在修缮老建筑的过程中,也同步发起了“重拾民俗”活动。太平鼓、小车会、京剧社、评剧队,一个个消失多年的传统社团又重新成立了起来。陈春凤就是小车会的队长,虽说在队伍中扮演的是上了岁数的媒婆,可老人家精神头好得很。
曾经的脏乱差已经一去不复返,新奇的事物越来越多。总长约两公里的模式口老街已在全面修缮中,年底前有望完成全部外立面改造。陈春凤也想为老街改造做点儿事情,由于家中收藏了不少磨石、老式荷花缸,她想做一间家庭体验馆。她透露,这条街上将盖一座中式大戏台,供社区居民文艺团队训练、表演之用。“以后品着街面上重张的炸糕店、面茶铺的老吃食,看着戏多美啊。”老人在日记簿上写下当天的心情。
青龙胡同文创街区提升改造项目签约
本报讯(记者 牛春梅)24日下午,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新设计服务大会在歌华大厦启动“走进丹麦生活-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丹麦王储腓特烈,北京市副市长、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宁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青龙胡同文创街区的宜居提升改造项目”启动签约仪式。
北京国际设计周每年都会邀请世界设计产业发达的城市来京做官方交流活动,逐步提升设计周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伦敦、米兰、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迪拜、首尔等历届主宾城市都曾带来当地最具特色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及一系列设计贸易洽商活动。
丹麦哥本哈根被确定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借此契机,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管理委员会、北京歌华创新服务中心、丹麦筑土建筑设计公司三方将共同规划设计“青龙胡同文创街区的宜居提升改造项目”,同时对藏经馆胡同至青龙胡同(1200米)公共街区进行改造,目标是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产业特点突出、休闲气息洋溢、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文化街区。该项目将于2018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之前,完成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