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袋斜街73号的10年心路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11-10 19:06:05
从残疾人手工艺品展销中心到双创基地,烟袋斜街73号的10年心路。
兔儿爷第五代传人张忠强(右一)正向马钢(左一)等残疾人教授彩塑技艺。
基地保留详细的残疾人创业辅导记录。
在中外游客云集的什刹海,很多人对酒吧、餐饮文化如数家珍,却不知道这里开设着北京第一家残疾人工艺品商店。十年时间,这栋二层小楼见证了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环境下,合力运营同一个公共空间的心路历程。
从北京首个残疾人手工艺品展销中心,蜕变为北京首个残疾人双创基地。今天的残疾人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树立商业品牌,无论是先天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不妨碍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重拾自信与尊严。
十年之困
2007年,奥运会前夕。在距离银锭桥不足30米的地方,北京第一家残疾人手工艺品展销中心诞生了。它叫“希联圆梦”,地址是烟袋斜街73号。
借助奥运东风,希联圆梦迅速走红。这栋两层楼的仿古建筑,接待了大量外宾、残疾人运动员和游客,可谓“中国助残领域的示范窗口”。如果说,烟袋斜街73号是“门脸儿”,那么设在西城区残联办公楼地下一层的希联圆梦产品制作基地就是“生产车间”。“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构建了培训、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吸引了眼球,也让残疾人增加了收入。为规范经营,希联圆梦还登记成立了盈利性公司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然而到了2015年,当从事助残服务多年的西城公益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陈哲以游客身份偶然走进希联圆梦时,他看到另一番景象:残疾人作品布满灰尘,工作人员没有销售热情,仿古窗户四处漏风,展厅布局没有设计,卖的东西是老三样:串珠子、中国结、手工画。昔日的美好创想和眼前的冷落门庭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希联圆梦最艰难的日子。奥运红利过后,不具有市场价值的残疾人手工艺品大量囤积。政策也发生变化,政府公务人员不得在企业或社会组织中兼职,身为公司法人的残联职工退出后,希联圆梦陷入停滞状态。很快,希联圆梦的社会组织注销、公司注销,只剩场地。有人唏嘘,但更多的人是不舍,烟袋斜街73号,还能重生吗?
发力重生
要反思的是,老希联圆梦是依赖残联,通过政府体制内自产自销的运营方式获得资金和资源,虽然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久而久之,与时俱进的活力式微。作为商品展销空间,希联圆梦没有设计部、营销部,虽然对残疾人进行过制式技能培训,强化了参与感,但也弱化了残疾人手工艺品的商品属性,东西卖不出去,怎么改善生活?
希联圆梦再造计划,首先明确场地属性:既不能完全商业,也不能彻底公益,要社会化。残疾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就要一起想办法。同时,基地的产品设计、展示设计,营销推广也要有。
其次,把希联圆梦打造成残疾人的双创基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疾人掌握技能后,可以在基地展销产品,也可学习微店营销。有条件自我创业的,请基地招募的创业导师进行指导。
让人振奋的是,愿意为助残事业出力的单位比想象得多。一家企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场地做了装修;一家园艺公司提供了免费绿植;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有流动图书配送功能,基地有了盲文书、心理类和技能类图书。
愿意为残疾人做实事的人也比想象得多。西城区精英多,在招聘创业导师的过程中,有金融公司管理层、品牌建设专家、互联网营销专家、人力资源和法务专家、非遗传承人,完全可以引导残疾人创业,对他们产品进行改良。
政府、社会组织、残疾人及其照顾者等方面形成了“命运共同体”。2017年8月17日,北京市残联及西城区领导为“希联圆梦”残疾人双创基地揭牌,一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助残服务开始。
无障碍创业
在陈哲看来,残疾人不是社会的累赘,不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造成的残疾,除身体缺陷以外,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有过好日子和实现梦想的追求。
现在,残疾人在基地享受到无障碍的创业指导。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基地咨询的,创业导师可以上门解答,也可建微信群互动,残疾人是否具备创业条件将很快得到评估。
视障女孩孙纤(化名)想开一家宠物店,但家长希望她赶紧成家。孙纤无处诉说焦虑,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接到她的求助电话,基地工作人员将她的诉求发到创业导师群里,5位相关领域的导师立即“接单”,这里既有一对一辅导,也有导师团集体意见:一位创业学院的院长给她把握创业方案;一位外企中国区的采购总监给她解答选址开店问题;一位进出口公司的副总解答品牌营销问题;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解答用人发工资问题;一位心理咨询师专门给孙纤和家人做心理疏导,这个创业“智囊团”不可谓不强大。
基地里,记者还见到身患脊髓瘤、尿毒症的肢体残疾人马钢。为补贴家用,他曾在街边手编拖鞋感动网友。现在,他的商品在基地展卖,他也将成为创业导师,教其他残疾人编鞋技艺,他自己也可以学习新技能。
罗心池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有先天性听力障碍,但美术功底好。“兔儿爷”第五代传人张忠强成为创业导师后,将她培养成彩塑文化的传承人。“残疾人群体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人,而且很能吃苦,把非遗手艺传承给她没什么不妥。”张忠强说。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爱心企业家和资深调音师给基地捐来钢琴,还筹划给残疾人开调音师培训班。有些视障残疾人听力十分发达,如果掌握调音技术,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未来走向
现在,西城区残联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西城区公益文化传播中心承担希联圆梦的运营工作,该中心属合法登记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项目产生结余资金,不能自行分配,需将资金继续用于助残项目。
目前,希联圆梦只有一名全职员工可从残联购买服务中提取工资,且最高工资不得超出城市平均工资的两倍。对于创业导师及基地招募的志愿者来说,每次服务能领到非营利性补贴,以解决交通费,一顿工作餐的问题。
而对于向基地寻求帮助的残疾朋友来说,他们享受的服务是全部免费的。现在,基地出售手工艺品产生的一万六千多元收入,已全额返还到残疾人手中。残疾人创业成功,基地也不会收费,但会鼓励他们,带动其他人一起创业。
陈哲坦言:“全职做公益,需要养家糊口,也要有点儿小情怀。”他骄傲的是,尽管工艺工作工资不高,但最近三年中,团队内辞职率为零。很多有专长的年轻人放弃其他公司的高薪,一门心思要把残疾人服务好。
希联圆梦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破解老问题的办法也有待时间检验,但目前来看,双创基地的发展思路已走在全国前列,各地残联正借鉴经验。如果这套办法行之有效,可建立工作标准到外地推行,届时将有更多残疾人受益。
张骁 张林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