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连关长城 古关风云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11-11 17:47:24


 亓连关位于雁栖镇莲花池村,明永乐年间所建,是当时密云石塘路管辖的最西一关,同时也是以山海关为起点的蓟镇长城的最西端,由此爬过山梁到慕田峪长城的大角楼,已是明代昌镇长城黄花路管辖的地界了。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亓连口通大川,正关水口宽漫,通连骑,极冲。”山间之水至今流淌,只是水势减小。关口城墙不在,山谷处河道上建起大桥,连接起山间公路。路边新建了一座城楼,形制恍若当年。这座城楼是在原来城墙敌楼旧址上复建的。残破的敌楼

 

 

烽火当年古战场

公元 1368 年 11 月初冬,飘飘洒洒的雪花铺满了亓连关长城内外。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在这里与败退的元军发生了一场血战。

大将军徐达,按照朱元璋的诏令,率领大军疾驰进入燕山山脉,追剿败退的元军。经过昼夜行军,于亓连关外的三角村(今交界河)与敌遭遇。顿时狼烟四起,喊杀之声声震山谷,不绝于耳。

我们能够想像出那关外五里墩升起篝火时的壮观景象。“边塞上的杀戮已经开始,马匹在交汇处昂起了头,长啸之间传来人头落地的声响。刀锋与刀锋在刹那相逢,使人与人的缝隙里闪现出火花——另一些人则登上了设置在高处的五里墩燃起了狼烟,笔直的烟雾升到高空,被五里之外的另一五里墩上的观察者所目视,便燃起了自己的那一个。我们便看到一列高高的烟柱均匀地排列在大地上,它从杀声之中起始一直深入到人的幸福,使那安宁得以动摇,使襁褓中的婴儿从那烟柱里谛听自己的啼哭——那烽烟构成了世界的边界,环绕着能够容纳我们的时空。”(张锐锋《古战场》)

血战之中,徐达擒获了职位相当于丞相的平章事康同佥,及一名皇家医官。元顺帝带领后宫妃嫔、诸多皇族以及数万大军退走漠北草原之上,元朝就此灭亡了。

这是明代推翻元朝的最后一战。《明史纪事本末》仅有“徐达败元于此”的记载。一直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才有较详尽记载。647 过去了,这次发生于怀柔长城的著名战事几乎很少有人提及,甚至没有人知道当年的古战场就在亓连关外的交界河。

 

 

徐达 (1332—1385),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大将。曾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元朝作为一个朝代已经覆灭,但北元残余势力仍很强大,他们从未放弃对中原的回望。刚刚在南京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对此感到无限的压力。大将军徐达更是感同身受,他向皇帝建议,重建护卫北方安宁的万里长城,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朱元璋非常看重修筑长城的作用,但他借鉴了秦始皇修长城的教训,没有选择强硬的方式,在他的诏书中,改称长城为边墙,这使得新工程的名字听上去似乎简单得多。至今怀柔长城脚下的百姓仍把边墙简称为边。据《同治十二年迁安县志》记载:“明初,徐中山筑边墙,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矣。”徐将军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人可比。

交界河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我在这里寻踪觅迹,试图发现古战场的遗痕,却一无所获,不料在绿色河谷边一个简洁的现代派建筑映入眼帘,引起我的注意。篱苑书屋,方形外观的主体建筑,因为柴禾棍的装点而变得别致独特,设计者把来自满山遍野的 4.5 万根柴禾棍,布置在玻璃幕墙上而形成篱笆,原本图书馆的玻璃与钢的混搭结构,因为错落有致的柴禾棍的点缀而变得平易近人,兼顾着坚固与采光两种需要,不仅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还别有味道的营造出浓浓的书卷气。

我看到很多人来这里,有旅行的,有享受午后阳光的,更多的是在静谧的阅读空间,满足知识的渴求。

大人和孩子们以各自最舒服的姿势或趴或躺和书籍做着最亲密的接触,被水面、栈道、鹅卵石以及绿叶幸福包围着的篱苑书屋,像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孩,就这样轻轻出现在大众面前。在这里,战火烽烟早已远去,大自然的恬静幽雅和淡淡书香扑面而来。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