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街过道变身城市记忆博物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11-24 19:29:41


 

 

北京在大杂院平房区加了“会客厅”,让老街坊也有地儿聊个天儿;上海把临街的窄过道,打造成有腔调的社交空间。最近,AssBook设计食堂推出的一场“2017城事设计节”火了,一条位于上海黄金地段、但是被遗忘的过道,变身成了城市记忆博物馆。

“城市黄金地段还有不少值得被利用的消极空间。建筑师用创造力为城市赋能,重新连接起过去、现在和将来。”设计食堂相关负责人说。

在城事设计节中,设计师薄宏涛用折叠、覆盖的方式,改造了愚园路一处原本单调的名人展示廊,让来往的人们可以停留歇息,也装下了视觉、听觉和身体记忆,丰富了展陈内容。

名人展示廊?相信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类似的展陈——无论是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还是在某座图书馆的展厅中,都挂着一些名人名言。这种很少有人看的空间,在薄宏涛手中,变成了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成了一个社交场所。

这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原来,在愚园路中段有一条三列柱子的有顶过道,沿街一侧被铁栏围住,进大铁门左右两边是露天的前院,里面陈列着百年愚园路的名人简介。

周边的居民会穿过名人墙这个空间,去往长宁温水游泳馆、江苏路街道活动中心。这里的故事、里弄感觉,充满上海味。

薄宏涛说,为了更好地改造,顺着这种“味道”,使它与新老居民产生更多美好可能,就是设计师的职责。

于是,一条约90平方米的管状空间被植入其中,设计师使用统一的胶合木板材料,把街口、柱廊和内院这三进空间合一。

连续的木结构保持了一致性,利用围合、折叠、抬升的方式重塑了空间——城市之眼、蜿蜒弄堂、阁楼书角、楼梯讲堂、媒体盒子、时光邮局,这样的分割合并,还原出一座城市的旧日风景。

“所谓记忆博物馆,更像一个丰富的社交广场:容纳各种新型场景,满足了展览、休憩、表演、演讲的功能。”设计食堂相关负责人说,这种设计大幅度升级了原本单调的交通空间,而且保留了原本的开放状态。

在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内部,为了让空间更丰富,设计师有意设计了地面的起伏,规划出了特定的游览、小坐的空间。

他们还在原有地面上砌筑了砖块,出现了蜿蜒里弄的效果。将上海的空间记忆隐藏在了设计中。

设计师的创意之手,还将原本的露天前院变为楼梯讲堂。在它对面的墙上有展示屏幕,播放着关于愚园路的历史,挑出的屋顶开窗洞,保证原有的明亮还增加了趣味性。

这里还有一个呈现着视觉记忆的魔盒。在前院的另一侧是媒体盒子,里面播放有各种影片,围合出的封闭小空间带来沉浸式体验;它还是一个留言角,可以尽情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蜿蜒的空间其实是个声音记忆的魔盒。当你拿起挂在柱子上的听筒,就会有意外的惊喜。一组拨不出去的电话里面记录了电车、汽笛、卖报叫喊……在那一刻,每个人脑子里会出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

需要走上去的是身体记忆的魔盒。它取自老上海洋房的特色——亭子间。侧面用了半透光的材料避免压抑感,让它成为可以说悄悄话的地方,之后会变成一个读书空间,能保证想要静静阅读的人不受打扰。

“如果只是麻木地把城市当作生活的容器,那么我们将错过倾听彼此的机会。”设计食堂组织者说,如果将记忆集结于此,用内心去感受城市的气息,是获取城市记忆的更好途径。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