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文化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12-05 17:37:51


 

 

东四板桥胡同一家四合院的大门 供图TAKEFOTO

老北京的建筑里,门是个可以拎出来单独说说的话题。

我有位同事是正黄旗,几年前,他的几位姑姑到他家新居探望,这几位九十岁上下的老人家,瞧着楼房的小单元门,撇着嘴聊起了“门”,他听了纳闷了一晚上。同事后来问我,“姑姑们说,我家原来是‘五个门’的,这什么意思?”我告诉同事,“门的制式,说穿了就是‘门第’高低的物化。五个门,正规的叫法是‘大门五间’。您祖上府邸应该是王府级别,最不济,也是宗室,贝子贝勒爷,反正是皇亲,还得是亲枝近脉,不一般。”

按《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还立有影壁一座,作为大门的对应。规模大更讲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一般人绝不敢造五间门的宅子。礼士胡同有清代大臣刘墉的府邸,他也不能拥有五间门的门脸,老照片显示刘墉府是个典型的“三间门”。如有有钱,可以建造非常气派豪华的广亮大门,广亮大门后可以做五级七级的青石台阶。可是,它只是个标准的“一间门”建筑。唯有王府,皇上下旨恩准可以“有门五间”,紧接着还恩准,“里面建正房七间。”

写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常识问题,门的数目居然是用“间”,而不用“个”或者“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只是一种规格,能打开的只是三扇大门,最外边是两间门一样的房子,加一块儿,就叫做“有门五间”,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有门脸五间”。

门除了论“间”的,还有论“座”的,比如原来天安门左右有两个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西侧也有一个“三座门”,后被拆除,另修复了一座牌楼,立在筒子河边。现在立着的这个牌楼,其实不对,三座门应该是并排开的,中间一座大门,两边是各一个小门,当时,这里是紫禁城通往西苑的必经之门,过了它,再一拐,就上西苑的桥了。

到了民国期间,建了很多仿古建筑,最高级的也是三个门的。究其原因,一是五个门的制式太高级,与一般院落不搭配;二是实用问题,五间门要多占不少地方,远不如四合院的广亮大门实惠。

有了门,就要说说门钉。至今,东华门的门钉数目依旧是个喋喋不休的争论话题。至于门钉的起源,也是各执己见,没有定论。当时,紫禁城占有最堂皇的门钉,老北京的城门和王府大门也可以用门钉,不过,这些门钉都比紫禁城的门钉小,王府的门钉只有拳头大小。而且民国以后,门钉成了历史,谁建造院落也不安门钉了。

除此之外,台阶也有讲究。门前有三阶五阶七阶台阶的区分,北房七间的基本都是七阶台阶,北房五间的是五阶,北方三间的就是三阶了。至于最底层的小门小户,他的家门口没有台阶,甚至连门槛都没有。当然,也有不少院落,有广亮大门和三进的大四合院,也没有台阶。

老北京平房的屋门都是朝外开,后来很多楼房的单元门,都是朝里开。细细品,朝外开门极有“防灾”意识,如果发生火灾或地震,从里面连撞带顶,人容易出来。而门朝里开,赶上发生灾难,门框易错位变形,不易打开。

老北京院落的门上(大宅门有门洞,专门有家人执勤的除外),几乎都有门辅首,也叫做门鼻儿,它讲究左右对称,我见过虎头、豹头、牛头等各种样式,门辅首上有扣环,用来敲击门鼻儿出声,让院里的人闻声出来开门。这个小小的扣吊儿,样式繁多,美不胜收,有刀币型、如意形、铜钟形、钟锤形等。

老北京胡同里的门,颜色比较奇特。高级的门户,几乎是一色的红,反而一些小巧文静的四合院是黑漆大门。这一类的门,数量庞大,不仅涂成光可鉴人的黑色,还在门上镌刻对联。左门写:“忠厚传家久”,右门写:“诗书继世长”,这一看,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家。更有让人印象深的对联,是从《易经》中提取的,上联是:“履泰咸观大有临”,下联:“泽谦益姤同人萃”。这些对联为胡同增加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从大宅门里出来的“使唤人”,也必须衣着整齐。小时候,我住的胡同里,皇族金家和同仁堂乐家门里出来的“使唤人”,说话的时候,谈吐举止尊品有矩。                   张征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