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3-01 20:46:47
从对面山上远眺鸽子洞。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今年春节前夕,湖南省博物馆推出了一个文化艺术大展,名为“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
展览由湖南省博物馆携手国内21家博物馆、国外26家博物馆共同打造,汇聚了中、意、美三国跨时代、跨地域、跨媒介的近250件艺术精品,其中大部分国外展品首次来到中国。
就在这样一个大展中,来自河北隆化民族博物馆的5件文物,同庞贝壁画、马可·波罗遗嘱原件、《马可·波罗游记》中世纪抄本等一起亮相了。
隆化民族博物馆是一家县级博物馆,它靠着什么样的展品,才能跻身这样的大展呢?
被面沉睡600年光彩依旧
韩文贵家的小仓房,文物最初就被保存在这里。记者董立龙摄
1月27日,“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
开展仪式一结束,就有大量中外嘉宾涌入展馆参观。隆化民族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周奉东就在现场。
“这是我们馆藏的被面,600多年的历史了,你看,色彩还这么鲜艳!”隆化民族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是首次到省外参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被面出土于隆化县西北部一个叫鸽子洞的山洞。周奉东正是当年亲手把被面从村子里征集到博物馆的两人之一。
这块被专家学者称为“填补国际元代丝绸考古空白的极品”被面,由两幅80.5厘米宽的六色织锦拼接而成,花纹拼接得非常工整。整个被面有三段花色,很明显地分成了被头和主体两部分。
其中的被头部分为两段。第一段,白地上,绿叶衬托之下,浅褐色鸾凤正游戏于牡丹莲花之间。第二段,花纹一样,不过底色变成了蓝色,鸾凤变成了明黄色,因此显得尤为耀眼。
主体部分在第三段,图案变为串枝牡丹莲花纹,没有了鸾凤。每个图案循环中有两朵牡丹、一朵莲花,颜色以绿、黄为主,白、红、蓝色相交错。图案进一步分段排列,每段4排。排与排之间用小朵花和叶填充,花与叶均用明黄勾边。
纺织文物因其织造材料的有机质属性,极易受埋葬环境、地下水及各种微生物的侵蚀,以致产生劣变甚至消失,考古发掘中遇到保存较好的纺织文物的几率几乎不足千分之一。
然而,鸽子洞出土的这件丝织品不仅不腐不朽,柔软坚韧,弹性良好,而且纹样清晰鲜艳,还是目前发现的尺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元代织锦。也正因此,这块被面被众多研究者称为“丝绸史上的奇迹”。
研究表明,此被面织造用褐、白两组经线及一组褐色纬线作地,用褐、白、绿、红、蓝、黄等六种颜色的纬线织成花纹。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高级工程师王亚蓉是国内纺织考古发掘的领军人物,她在指导修复鸽子洞洞藏文物之后曾表示,这条被面,是锦织物地子上采用四枚缎组织的罕见实例,这种技法使锦地显得更光亮,面料也显得更薄些,在织造技法和传承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工艺等研究价值。
“普通人看到这块被面,可能很难想到它曾在山洞里石压土掩六百余年。”隆化民族博物馆馆长王晓强,当年曾和周奉东一起征集到了鸽子洞洞藏文物。他告诉记者,实际上,鸽子洞洞藏文物共征集到了46件(套)纺织品,其中,“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等5件被定为一级文物,“茶绿色绢绣花尖翘头女鞋”等19件被定为二级文物,另有9件被定为三级文物。
打柴少年的意外发现
2010年,韩文贵在参加河北省文物保护模范人物表彰大会。 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当时没想到这些东西有那么高价值。”事隔多年,隆化县茶棚村村民韩文武的话语中还充满了感慨。
“鸽子洞很大,小孩都爱去那玩,放羊的,也爱进去避雨,有时候还能捡到清代铜钱。”1998年,韩文武的儿子韩艳松和侄子韩伟上山放羊时,在洞中最早挖开了一个土坑。
“二叔,那是个石头洞,怎么底下都是黄土呢?”韩文武记得,头一天,两个孩子为了寻找铜钱,只是在洞里挖了个一米来深的坑。回来后,侄子韩伟还曾这样好奇地向大人追问。第二天,两个孩子又去了一趟洞里,铜钱依旧没找到,坑,挖得更深了。
过了些日子,附近另一村子的四个孩子带着刀、锯上山“打镐把”,偶然走进洞里玩。这时,韩伟二人挖的那个坑,被羊踩人踏,已经坍塌。结果,四个孩子意外地发现,土坑旁边露出了一个布角。
“快看,这儿有东西!”七手八脚之下,一个包袱被拽了出来,包袱外边散落着稻壳、桦皮。
因为急于想看看包袱里面是什么,孩子们用手里的刀、锯割开了包袱皮,里面的东西被拽出来,都是些衣服、鞋子、布料之类的,还有一沓发黄的纸张。
出于好奇,孩子们从包袱里的腰带上扯下两枚银饰,捡了一枚汉代五铢钱、几件骨器带走,还顺手拿走了一些文书。其他的东西则被抛弃在洞内洞外。
许多年后,一个在场的孩子回忆,之所以没把包袱里的其他东西带回家,是因为当时认为这是死人的东西,带回去不吉利。而他们在归途中,就随手撕碎并扔掉了一些文书,即使是各人带回家的文书,也不是被烧掉,就是随手丢弃,全部不知所踪了。
几个孩子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找到的这个包袱,为今天的我们了解6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推开了一扇大门。幸而,被他们无意之中丢弃烧毁的文书,只是鸽子洞洞藏文书中的一部分。
几天后,又一拨孩子来到了鸽子洞。这一次是三个姓韩的女孩,其中的一个叫韩燕秋,是韩伟的妹妹,她们发现了洞里洞外散落的衣物和鞋子。韩燕秋马上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韩文贵。
“你们要写这篇文章,一定要好好写写老韩!”1月22日,隆化民族博物馆原馆长孙慧君受访时特意叮嘱记者。她口中的这个老韩,指的就是韩文贵。
孙慧君是隆化文博事业的开创者。她在1976年的一次党校培训中,曾口头聘请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为文物保护员,韩文贵就在其中。
从那次培训到鸽子洞洞藏文物意外发现,相隔20多年,韩文贵只能依稀记得当年培训时的情景,但他仍觉得这些东西非同寻常,于是马上让几个孩子上山,捡回了散落的物品50余件,保存在仓房里。两天后,他到乡里开会,向乡里报告了此事,并请乡政府尽快和县文物部门联系。
与此同时,“韩文贵家得了一批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附近的乡亲们都来看热闹,文物贩子也找上了门,有的哄骗说不值钱想无偿拿走,有的想高价收购,还有人耍横威胁……但都被老韩严词拒绝了。
消息最终辗转传到了隆化县文物部门。1999年3月8日,王晓强、周奉东二人受派前往调查此事。
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
鸽子洞文物最初的发现者,照片拍摄于文物发现两年后。 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他们见到韩文贵时,当场出示了博物馆开具的证明。结果老韩却表示:“这年头,萝卜、土豆都能刻章,谁知道你们是真是假?东西不能交给你们!”
两人只好掏出了文物部门的行政执法证。面对证书上的金色国徽,老韩才露出笑容:“这回来的,才是真同志!”
王晓强二人顺利拿到了文物,并预感到了这些文物的重大价值,迅速返回县城向领导进行汇报。鸽子洞文物自此才真正绽放出光芒。
老韩后来被承德市、河北省评为“优秀文物保护员”“文物保护模范人物”,他和弟弟韩文武还陆续参加了鸽子洞发掘等许多后续工作,并且和王晓强等人成了朋友。
2015年冬日里的一天,王晓强、周奉东准备再到那条深山沟里去看望一下老朋友。结果进村却听说老韩已经去世了,当天恰逢“五七”。二人买了些香烛,在老韩的坟前祭拜。
出土织物刷新学界认知
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
鸽子洞出土的女鞋。 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湖南省博物馆的大展中,马可·波罗是个热词,他是中意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人物。
但在中国学界,却有一种声音认为,马可·波罗并没有真正到过中国。理由是他的游记中漏写了茶、长城以及缠足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事物。
鸽子洞出土文物,却为突破这样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文物中的两双女鞋引发了浙江大学教授黄时鉴的关注。他注意到,这两双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窄而长。
照片及相关资料显示,两双鞋子的底长分别为21厘米和21.5厘米,但前段宽度却很窄,整个鞋底像单片竹叶,正常的脚根本没法穿上。
“这样的女鞋显示出,可能女子缠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们应该是其中某一阶段缠足妇女所穿的鞋。”黄时鉴教授将此称为“元代鸽子洞女鞋的启示”。
他随后查阅了大量元代缠足资料,并将文献资料和元代九双窄而长的女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发现元代缠足的主流是将女足的前掌和脚趾缠窄,到了元代后期才出现类似“三寸金莲”的记载。
由此,他认为,马可·波罗于1271-1295年间居留中国,时在元朝前期,他不可能听说“三寸金莲”那样的缠足。由此,坚持马可·波罗必须记述后一种缠足否则他就没有到过中国的看法,其实是一个并不合理的违背历史本相的苛求。
事实上,鸽子洞洞藏文物,给学界带来的认知刷新远不止这些。鸽子洞出土丝织物,主要为服饰、面料等生活用品,包括被面、袄、袍、鞋、网、面罩、针扎、镜衣、护膝、枕顶、袋、坠饰、带饰、挂饰等。所用织物有缎、绢、纱、罗、锦等30多种,织造面料的颜色有20多种,纺织及刺绣纹样有40多种。
其中的三件“绿色云纹四经绞织金罗”,让研究者见到了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织金罗实物。而“绿暗花绫彩绣花蝶护膝”“白暗花绫彩绣花鸟婴戏护膝”,则让世人见识了目前国内仅存的元代护具实物。
被纺织考古专家王亚蓉看作亮点的,还有文物中的黑白马尾编织物(即“棕色马尾环编方棋纹护眼罩”“白色马尾环编凤戏莲纹护眼罩”)。据她介绍,这种用马尾巴毛作为编织材料的纺织物品尚属首次发现。
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
鸽子洞出土的腰带上的童子执莲花纹。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马尾巴毛的韧性、柔软度虽不如丝麻,但强度要优于丝麻,且易清理。这让王亚蓉非常感兴趣。日前,她致电王晓强,希望能找到类似的马尾巴毛来进行复制品编织实验。
同样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还有织金锦,也就是加织金线(金片)的丝织品。这是蒙元时期首屈一指的丝织品种。
彼时,丝织品用金风气之盛可谓旷古未有,织金锦风靡程度空前繁盛。资料显示,元朝曾在我省张家口市的阳原、万全等地设立机构专门织造织金锦。
鸽子洞也出土了一些带有加织金属线面料的纺织品,共6件文物、8块面料。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这些织品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曾对其中的金属材料进行科学检测。结果发现,其中不仅有织金锦,还有织银锦、织锡锦。
上述工作人员分析,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黄金属于贵金属,资源有限,而银、锡与金一样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当时或许为了追求金属效果,便在织物内不同程度地加入了银、锡等金属。
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
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第二段的花纹。隆化民族博物馆供图
然而,锡在低温时会变成粉末,而鸽子洞中的“棕色菱形纹织锡锦”却保存完好,这让研究者们不由得再一次将视线投向那个海拔1010米的山洞。
隆化民族博物馆曾聘请地质专业工程师对山洞进行勘察。结果显示,鸽子洞最初为不规则岩洞,后人沿着岩石纹理开凿成现在的长方形石洞,并自洞东200米山脊取黄土夹碎石垫底,成为洞藏文物埋藏地。
2008年10月,河北省政府将这一洞藏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王晓强看来,如同鸽子洞出土文物尚存众多未解之谜一样,鸽子洞何以能成为一个恒温恒湿的保护空间,让众多丝织品历经600年而不腐不朽,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记者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