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传说

天坛传说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9-13 20:13:54


 

 

李俊玲

在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嘉靖九年增建和清乾隆时期全面的改建、扩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风貌。想当初皇上的大驾卤簿出前门,浩浩荡荡来到这里,行“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和“孟夏”祈雨的仪式,算得上是皇家最隆重的礼仪盛典了,明清两代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典达654次之多。

天坛坛域平面北为圆形,南为方形,寓“天圆地方”。四周由两重坛墙环护,呈“回”字形。中心为内坛,两重坛墙之间为环状外坛。主要祭坛建筑“祈谷坛”和“圜丘坛”均设于内坛,两坛之间以东西一道大墙相隔,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但两坛又共同构成一条建筑轴线。轴线上有一高出地面约3米、长360米的“丹陛桥”连通两坛与“斋宫”“神乐署”和“牺牲所”,构成五大建筑组群,周边满布苍翠柏树,尽显天坛的神圣宏伟和庄严肃穆。到过天坛的人都会被这恢弘的建筑所折服。

然而,当我听到原天坛公园总工徐志长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天坛在选位、规划和设计中,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文历法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以及发生在天坛的一些故事后,更为其深奥的内涵所感染。所以,当《天坛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荐时,我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申报材料撰写和整理工作。

在整理天坛传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传说所描述的事件还真确有其事。比如“祈年殿着火”这段故事,在清代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光绪东华录》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丁酉(二十四日)天坛祈年殿灾。”清吴庆坻所编《蕉廊脞录》中也有相关记载。由此可见,天坛祈年殿着火是人们以史实为背景进行了文学加工,形成了一段传说。

天坛建筑以其宏伟著称,又以奇特传世,而且寓意极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地”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到,而“天”则是高远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有了敬天、畏天、唯天为大的心理。另一点,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九”是用来表达无限大的极数,所以在天坛的建筑中,不论是建筑尺寸,还是用材数量,九或九的倍数随处可见。据此,人们将天坛建筑的建造过程进行了文学加工,并融入神话元素,又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编成故事并口口相传至今。“神童相助修圜丘”这个传说中,通过“九九祭坛图”设计中数学家秦九韶派神童相助的故事,将圜丘以形和数象征“天”的寓意通俗地表现出来。

天坛几百年的历史,成就了众多奇异古柏,成为天坛的一大特色。这里既有明永乐年建坛时所植近600岁的侧柏,也有金中都“朝日大明坛”(日坛)遗存的少量树龄为800多年的古侧柏,以及清乾隆年间种植的柏树,树龄短的也有300多年了。这些古柏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形状各异,人们在围绕古树展开想象的同时,也赋予古树人或神的性格,创作出“九龙柏的传说”“天坛古柏林与佛肚柏的故事”“槐娘和柏郎”等美丽的传说故事。

所有的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甘泉井是怎么来的”和“天坛益母草的传说”,只因为甘泉井和益母草是天坛里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燕京今古琐闻》中有“北京著名水井之略历”一节,特别描写了天坛甘泉井。清诗人王士祯做诗“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甃好,清波一勺买千钱。”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以及清道光时所著《鸿雪因缘图记》对天坛益母草有过详细的描述。天坛益母草更是北京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清宣统时的内务大臣金梁在《天坛志略》中也说,天坛内曾有益母草、沙参、天门冬、伞儿草四种特产的药材,其中以益母草最著名,专治妇科各病。明永乐年后,神乐署的道士把野生的东陵益母草,移到天坛里面种植,使其在天坛生长起来。他们把草熬成膏出售,成了闻名中外的“天坛益母草膏”。在民间,人们把这一过程演绎出了“天坛益母草的传说”和“苗笛仙和天坛益母膏”的故事。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每一个传说都源于一个特殊的史实背景,或地点、或建筑、或景物,经民间擅长讲故事的人编创,形成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传说。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由于讲述人不同,传说群体不同,最终整理人不同,同一个素材可以被演绎出不同的传说版本。

祈年殿地面中央有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好像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人们称它为“龙凤石”。关于它的传说流传广泛,因而也就生成了几个版本。

一是景物版本。说是嘉靖修大享殿时,生于云南大理山中的百鸟之王飞凤在一块大理石上睡觉时被不知不觉地运到了天坛,成了皇帝的跪拜石,而黑龙的后代金龙被刘伯温施计安排在大享殿的藻井上。二人心中都有苦衷,夜深人静之时,金龙从藻井上下来,与飞凤互诉身世,抱在一起,不想此时嘉靖前来,一行跪拜礼,金龙想回到藻井上去已来不及了,永远与飞凤一同呆在这块大理石上,而这块凤石也就成了“龙凤石”。

另一个版本是民间版,被演绎出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金龙和玉凤”。说的是金龙和玉凤是一对青梅竹马的伴侣,它们长大后来到西北的一座大山里,发现一块非常漂亮的大石头,俩人一个用爪、一个用嘴,使劲地磨,终于磨出一块圆圆的、亮晶晶的宝石。不想这件事儿被皇帝知道了,一定要取之。皇帝派来的人趁金龙和玉凤离开石头去找水喝的机会,把宝石运到京城,成了祈年殿里的跪拜石。金龙和玉凤喝水回来见没了宝石,便四处寻找,最后在祈年殿里找到了,因为特别累,就在这石头上睡着了,没想到这时皇帝来了,一下跪,把二人永远地跪在了石头上,再也飞不走了。

传说版本不一也与时代交替变迁有关。以“七星石”为例,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早年神乐署的道士们传说,这是嘉靖皇帝的时候放在这儿的几块镇压风水的石头;天坛作为公园开放以后,人们根据“七星石”的传说,把它们说成是天上的北斗七星,或者说是天上的七块陨石;后来公园的管理者把它加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说它们象征泰山七峰,而旁边那块小石头是乾隆那会儿加的,象征长白山,代表满族,其中更深的寓意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谐。

在对天坛的传说采录过程中发现,天坛传说的传承途径有邻里间的传承、家庭传承和天坛公园职工中传承三种传播途径。

由于早年教育的薄弱、文化的缺失,再加上大杂院儿的居住方式,人们在劳作之余、茶余饭后喜欢与左邻右舍的街坊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天坛的传说也就在这闲谈中传承下来。

天坛的传说因天坛而生,是以天坛为中心,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遗产,它体现了由“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一系列观念构成的中国人的宇宙观,表达了以天坛为主体的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征,与天坛建筑和功能相关,与帝王形迹相关,与礼俗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平民百姓崇尚勤劳勇敢、聪慧善良、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可以说天坛传说是中轴线上产生并留给后人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作者系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北京国旅
北京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