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斋堂镇这里的“山药”不一般 “十三咳”余音绕梁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2-24 18:37:37
门头沟人杰地灵,斋堂镇是特色古镇。其中杨家村的古戏——“十三咳”听后会让你感到绕梁三日,余音不息。如果到这里 游玩,还可以买这里的特产——山药。
杨家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村距109国道76.1公里处向南8公里,至区政府约70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位于张家村西侧聚落在沟谷之间的一条山梁台地上海拔700米,主要物产核桃、杏、蜂蜜,粮食有玉米、谷子、杂粮;主要特产为红杏,杨家台开发红杏基地近100亩,大部分已开始产果。
杨家村三面环山,东有杨家峪,吕家村,髽鬏山,大寒岭关城,南有张家村,南岭百亩草甸,西边是西岭千亩村湾,在西南杨树台至燕湖向北形成一条小山脉,整个村落依山势呈带状分布于沟谷之间。山梁台上海拔约630米,北面出口正对金牛护山,下边是70年代修建的两岔口水库,真可谓是枕山环水称人心。村里自南向北是一条主街,村中向西头有一棵古槐,被列为市一级保护树木,约有五百岁,该村即使在炎夏,气候也非常凉爽,是避暑胜地。
老槐树
杨家村,村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大街,大街西头傲然屹立着一棵数丈高,树干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国家一级老槐树。老槐树与村同建,至今约有五百年,虽历经风霜雨雪,饱含人间沧桑,今天却依旧巍峨壮观。
老槐树根部百孔千疮,斧凿刀痕;树干东边的表皮已被人们从上到下剥得所剩不多了。原来旧时村俗,每逢男女婴儿出生三天就用槐树皮或枝叶给婴儿洗浴,名曰:“洗三”,可以去胎毒,护皮肤。
煤窝的山药
斋堂川流传着一首歌谣:“灵水的嘴儿,清水的腿儿,东西斋堂大烟鬼儿,东西胡林常流水儿,军响水碾出金子儿,桑峪蚕丝成大捆儿,还有煤窝的山药子儿”。京西称块根“土豆”为“山药”。
煤窝的西岭山海拔高一千多米,日照时间长,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尤其不怕旱,因此西岭山很适宜种山药、谷子、油荞麦短期农作物。山药的特点是:个大面和,香甜味美。山药是高产农作物,春种一百斤到秋天就可收一千斤至两千斤,一到秋天杨家村刨山药万斤以上的就有二十多户,少的农户也刨七八千斤,山药丰收了,多一半背下山来,少一半存入山上的山药窖里,山药成了家家户户的主食。
杨家村父老乡亲祖祖辈辈靠山、种山、吃山、住山。由于先祖们历代种山,在山上都有简易的草铺,所以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的父老乡亲就不下山了,靠种西岭山维持生存,主食山药,兼杂粮、豆角南瓜等,在这几年里杨家村没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出去讨饭的。所以杨家村的父老乡亲都把山药当作“救命粮”对山药情有独钟。
山药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功能齐全,被誉为“第二面包”。其营养成分如下:碳水化合物占16%,蛋白质占2.3%,明显高于其它根茎蔬菜,脂肪低,只有0.1%,含有多种维生素,如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等,山药不仅食用,还可入药,最早入药记载,始见《本草拾遗》,中医认为,山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补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腕腹作痛,大便不畅等症。
山药作为主食的各种食法儿:
粮食定量时,山药顶粮食,五斤顶一斤。
山药小米焖干饭,味道独特。
山药玉米面和榆子加盐做成粥,味道鲜美。
山药可用干柴烧着吃,用炉火烤熟吃。烧烤熟的山药,面和、香甜味美。
山药煮熟后有很多种食法儿:(1)切片或块与蒜盐加油拌着吃。(2)去皮捣烂加油盐拌着吃。(3)山药泥沾白糖喂婴儿是很好的食品。
山药玉米面搅傀儡、搅拿糕、山药玉米面干饭。
山药泥与白面和在一起烙山药饼,其软无比,适合老年人吃。
山药与南瓜豆角加盐煮在一块顶主食。
把山药擦成丝拌少许面放点盐摊山药丝煎饼,味道鲜美。
山药晒成干磨成面,可以“拨鱼儿”,“压饸烙”。
作为副食山药还有很多种食法儿列举如下:
红烧土豆块。
红烧土豆丝洒白糖。
红烧土豆拔丝。
干炸山药条(麦当劳有此食法儿)沾蕃茄酱。
山药可做成粉,再做成凉粉儿。
把山药切成丝或片与别的青菜拌很多样儿(1)土豆丝拌粉条丝(2)土豆丝拌扁豆角丝(3)土豆丝拌菠菜(4)土豆丝单独凉拌等。
作为热菜,土豆、猪肉、粉条炖在一块是很有名的大锅菜。
土豆炖牛肉也是很有名的菜。
炒土豆丝(1)尖椒土豆丝(2)酸辣土豆丝。在农村炒土豆丝很讲究,红白喜事可上宴席。
土豆丝可与各种青菜炒在一起,如土豆丝芹菜,土豆丝柿子椒等。
土豆块或片也可和多种青菜炒在一起,如土豆条炒茄子等。
土豆丝和食用菌类植物炒在一起,如土豆丝炒蘑菇。等等。
杨家村八景
西山林海
西山俗称西岭,从1958年后,北京二商局在西岭绿化造林,到现在,万亩人工松树长大成林,登上西岭,松声飒飒,绿浪滚滚,景色靓丽,蔚为壮观。
东岭关城
东岭也叫大寒岭,京西古道由此穿越,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岭上有明代带瓮城的关城一座,关城坚固,气势宏伟,虽已残破,雄姿依然。
南山杏花
南山又名南梁,南山梁头上地势较平坦,野草丰茂。四五月间,杏花、山桃花从坡根依次向山梁开放,真可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南山杏花始盛开。不知春归无觅处,忽然转到南山来。
金牛护村
村北一座山,像牛头,头朝南,山顶有两个小山包,似牛角,牛俯卧着,正视本村,金牛日夜守护着杨家村。
平湖秋色
两岔口是山沟水流汇聚之所,泉水四季常流,青山伴随左右。七十年代初,军响公社在两岔口拦洪蓄水,修建水库。高峡平湖,清澈见底。秋天,湖面尽收五彩缤纷的山色,鱼而尽情在水中嬉戏,实在是人们钓鱼赏景的好地方。
二郎担山
在南梁和西岭的山头上各有一个带豁子的山口儿。相传在盘古开天地时,二郎神担山填海,从太行山挑着两座山,走到此地,感到很累,想换一下肩,不料在换肩同时,如雷震响,二郎神吓得六神无主,两座山同时豁了口子,从此两座山就在本地坐落,一名南山,一名西岭山。
古槐倩影
杨家村西头街有棵两人合抱数丈高的老槐树,历尽时代的沧桑,依然是枝繁叶茂,风姿绰约,郁郁苍苍,生机昂然,呵护着山村,抚育着村民。
双塔傲然
2004年中国移动和联通在村东南前台儿修建移通铁塔两座,顶部装有避雷针和闪光珠,高50米,试比山高,和周边群山相映,傲然屹立,雄伟壮观,好像玉帝派来的两个福星照耀着山村,更使山村无限生晖。
杨家村的戏
京西斋堂川流传着顺口溜曰“杨家村的戏,吕家村的地,诗人出在张家村,秀才出在杨家峪”。
杨家村的戏来源于山西梆子(山西梆子分南北中三路,究竟起源哪路还有待考证),不过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斋堂川、大安山、煤窝,大都是明朝从山西省大槐树底下过来的移民,同时把山西梆子戏曲文化、文明习俗传承过来是勿庸置疑的,不过它产生于民间,又在民间扎根、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杨家村的戏题材广泛。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初期,跨越几千年的岁月,几乎包括了历朝历代的故事。从内容上看故事题材丰富,从天上到人间,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神话到百姓生活。成本大套的戏多,一演就是一天一夜。如:《下河东》、《麒麟山》。前文后武,文武带打的戏多。如《穆桂英挂帅》≤阴魂阵≥。
讲究戏曲程式套路。像挑帘、捋髯、台步、圆场、飞脚、扇子、串子等动作一丝不苟,和武场配合天衣无缝,对白很有韵味,唱腔悠扬婉转。如“十三咳”使人感到绕梁三日,余音不息。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村
沿河口村
沿河口村属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在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15公里,109国道14公里永定河右岸,地域面积:13.2平方公里,主要特产:核桃。村子四面环山,沿黄公路从村中穿过,地处石岩沟,刘家峪沟交汇处,东临永定河。敌台三座。
村落始建于明万历13年,古民居有王巨民祖屋;遗址有:敌台三座,边墙残存,石碾两盘。古道。100---200年以上核桃树几十棵。百年皂角树1棵。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
沿河城村
沿河城村属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在区政府西北35公里、斋堂镇政府东北15公里,永定河南岸。地域面积81.2平方公里,主要物产有苹果、核桃;主要特产核桃。
村落始建时代据《门头沟地名志》载,沿河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后据当地地理形胜名其村为:三岔村。永乐四年(1406年)在沿河口设守御千户所驻防。明景泰二年(1451年)在沿河口设守备官员驻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正式修建沿河口守备公署,下辖17处险要隘口80里的防线。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河南仪封人副都御使张卤议修城堡,“数月告成事”,一座东西南北门俱有(东门曰万安,西门曰永胜,南北门为水门),东西长1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于绿水青山之间,虎踞龙盘乃古堡要塞之翘楚,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修城之后,附近山民陆续搬到城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人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可见铁堡坚城修建作用之大。
村落主要文物和遗址
沿河城城垣明万历六年戊寅(公元1578年)由副都御史张卤(号浒东,河南仪封人)议修沿河城,数月告成。东门面向京城,故名之为“万安”;西门面对蒙古各部来犯之向,故名之为“永胜”;南北两门均为券形水门。东、西、北三面城墙为直线,南面城墙为弧形,城墙以条石和巨形鹅卵石砌就,城墙上有马道,上有雉堞女墙,北城墙462米,两端建有角台,城墙上有马王庙、真武庙、火神庙,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为半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山城竣工之后,附近山民陆陆续续搬到其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
城中原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条胡同,现在尚存前后街,城外西关关帝庙内有把总的衙署,人称下衙门;城东有守备府衙(清时墙上大书都阃府三字),城东北角设有营房、小校场,城西南制高点上设有大板仓、望警台;城西设有火药楼、过营岗、大校场、演武厅、夏辕等设施。沿河城作为京畿军事中枢,驻防之官明时为守备、清时为都司,官阶为四品武官,下辖十七道关口,空心敌台十七座,附墙台五座,烽火台九座,边墙五百八十丈,二三千马步军兵。
城门
沿河城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目前西、南、北三门具在,其中南门因为六十年代天降大雨,雨水从南门而入,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遂由民兵将其垒闭。而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丰沙复线时,因铁道部的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工具车过不去,便将东门擅自拆毁,使得今日沿河城只剩三门。
敌台
明隆庆初年至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汪道昆携总督刘应节(字子和,山东潍县人,隆庆四年在任)、杨兆(字梦境,陕西扶施人,万历元年任)等主持着重增建从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空心敌台二百余个,其中在现门头沟区辖界内,从沿河口始,共建有空心敌台十七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年修建),附墙台五座,烽火台六座(到明崇祯九年丙子又复建烽墩三座),边墙五百八十丈。在沿河城乡境内的有十一座空心敌台,其具体分布是:永定河口为“沿字壹号、贰号台”(“沿字壹号台”在河之北,六十年代初当地百姓为在河上修建吊桥,而将其拆毁;“沿字贰号台”在长崖根头起的山岗上,抗日战争中为日寇炸毁);沿河城以西现在的沿河口河东为“沿字叁号台”,河西为“沿字肆号台”;进石羊沟走二里许,到二道城子,有“沿字伍号台”;在黄草梁上有老百姓说的“七座楼”,即七座敌台,其中六座为“沿字陆至拾壹号”敌台,外加一座未统一排号石结构的敌台,一共是七座。这七座敌台之间石墙相连,蜿蜒逶迤横排三里许,四五百年过去,七座敌台依旧巍然耸立在黄草梁之巅,雄风不减当年。
上衙门
上衙门为明代守备府,清代的都阃府,位于城东街南,现在被百姓称之为“花大门”处,当初该院一连数进,规模宏大。1901年闹八国联军时被德国鬼子烧成一片白地,后被财主师义文买了这块火场,重新建起地主庄园,虽则华丽,但已非当年衙门景象。
下衙门
关帝庙内有主管治安等项事务的把总办公,百姓称之下衙门。关帝庙早已倾颓,其旧址之上建起邮局。
夏辕夏辕在现在沿河口东万柏山旁,乃驻军之所,清末沿河城守土之官朱大老,被德国鬼子捆绑于夏辕核桃树上,乱枪射杀。现在该处乃是一片良田,再无当年遗迹。
大校场
大校场位于沿河口斜对过,背靠南山,与夏辕相对,与演武厅毗邻,乃沿河城驻军演习操练之所。现在已经成为梯田。
小校场小校场位于沿河城内东北角,与营房上衙门相近,乃城内驻屯之军每日清晨齐队操练之所。现在已经起建房屋,成为沿河城乡政府宿舍。
演武厅
演武厅在大校场之侧,紧靠河滩大道,合作化之后曾经长期沦为牛圈。当年乃操练比武之地,现在尚有断墙一截,依稀看到当年之风采。
营房
在沿河城上衙门东北,北门之东,小校场旁边,当年是驻军之所,现在乃为一片民房。
火药楼
火药楼位于沿河城西关靠永定河的山崖上,乃当年驻屯之军存储火药之所。1901年被德国鬼子放火炸掉,其址当可从韩甫臣的房子稍见端倪。
过营岗过营岗是一个哨位,沿河城驻屯之官派出的哨兵,负责盘查来往人员。其位置在现在沿河城道班旁边的小桥附近。
望警台
望警台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大板仓之下,沿河城驻屯将佐派人在此,视线所及即是观望由此到塞外相沿成线的烽火台有无警报,以便早做应对决策。
大板仓
大板仓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南城墙之上,乃当地驻屯之军囤粮之所。该仓于嘉靖三十二年(1545)由巡按御使黄洪建议:“在该地添设一仓,储米粮”而兴建的,现在唯留遗址。
炮台
炮台在沿河城之东,五大烽墩即烽火台
其一、位于东岭和西岭交界处,在沿河城举目可见其四方台基。
其二、位于南城墙外,师家坟头起。
其三、位于后洼师义普坟边,当年烽墩地基尚留痕迹。
其四、位于万柏山尖,与日本鬼子炮楼相隔五十米左右,如果面对该山,左为烽火台,右为鬼子炮楼‘站立在烽火台遗址之上,俯首可见沿河口河东、河西两座空心敌台及其短城墙数米。
其五、位于石羊沟大东宫与偏台之间,其址坍塌的碎石砖瓦尚能看出。
戏台
戏台始建于明,位于沿河城中部偏西,坐南朝北,三间,坐落于1.5米高石基上。悬山卷棚顶,灰筒瓦顶,柱枋间旋子彩绘。戏台面阔6.20米,进深7.40米。戏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戏台前面是个小广场,原本只供军兵村民看戏,但是民国以来,沿河城许多大事都是发生在这里的。戏台对面的一级古槐见证了一切。
柏山寺(遗址)
柏山寺位于沿河城与沿河口之间的万柏山下,佛教建筑。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寺,碑载:“考其本寺,始建唐朝”。明沈榜著《宛署杂记》载:“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可见曾大修两次。“天顺之初(1457),智觉与其弟子惠宁发心起建”,历时15年,足见工程之艰,规模之大。
柏山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座落在万柏丛中,幽雅清新。正殿足有六七间房大小,十分轩敞。佛像金装肃穆,四周墙壁上满绘壁画,殿前石碑几通,悬挂巨型铁钟一口,此外尚有东西厢房各三大间,南面是山门,分外严整。“内外周备,金碧辉煌”美仑美奂不同凡响。
山门之西行百步是娘娘庙,供奉着碧霞元君等三尊女神塑像,墙上满绘壁画。院中松柏斜出,似乎在迎送每一位烧香祈子之人。
沿河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代修建的山地军事古城一直保留到现在,是长城历史上直到现在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城,历史文物价值极高。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