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保护由“面儿”到“里儿”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3-02 16:28:00


 将街道划分为更细的街区,像绣花一样修复风貌、织补功能;将责任规划师引入胡同,为城市治理、加强名城保护和实现老城保护复兴“把脉开方”。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街道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如何做强做实街道工作呢?记者了解到,随着“百街千巷”环境整治的推进,老城的保护整治将从“面儿”到“里儿”深化,街巷整治逐渐向街区更新发展。

什么是街区更新?街区更新指的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无论是腾退修缮文物、架空线入地、历史水系恢复,还是公共空间改造、补足便民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都被囊括在了街区更新的范畴内。

其实,说到街区更新,各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高招。以东城为例,全区的17个街道被划分成81个一级街区和140个二级街区,分类施策,开展街区更新。东城区规土分局副局长刘延枫表示,东城选择一个一级街区前门东区、一个街道北新桥街道、一个二级街区雨儿胡同,开展街区更新试点。同时,全区17个街道,每个街道将选择一个试点,让街区更新在全区范围内铺开。

年轻新居民入住

草厂老胡同“共生院”

前门东区的草厂四条,正好位于东城选定的街区更新试点范围内。

草厂四条29号院的大门口旁,安装着一台高科技的“刷脸机”,住在29号院的居民不用带钥匙,靠“刷脸”就能进入院内。春节前,“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职员叶子将自己的家搬到了29号院内,占据了靠西的一间平房,成为了院内的新居民。

如今,由三间平房组成的29号院,院内的老居民们已经通过“申请式退租”全部搬离此处,迁至新居改善生活。而留下来的三间老房,在格局完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腾退空间重新设计,提升改造,打造成首批“共生院”,引入年轻的新居民入住。“现在这是一处青年公寓。三里河边开了一家‘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把这套三间房的青年公寓租下来,给员工居住。”天街集团总经理李军告诉记者。

别看叶子的新家只是一间小平房,却被分割成卧室、厨房、厕所和客厅几大空间,做饭洗澡都不成问题。“每天去图书馆上班,走几步路就到了。草厂四条胡同北口新开了一家微风市集菜市场,在一楼买完菜,还能直接带到二楼加工做成菜。住在这感觉挺方便。”叶子告诉记者。

责任规划师

“把脉开方”院落改造

《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团队的作用。早在2017年8月,“责任规划师”已经率先在东城进行试点,12家责任规划师正式受聘,为城市治理、加强名城保护和实现老城保护复兴“把脉开方”。

史家胡同45号院,曾是天津木斋中学校长的故居。早在2015年时,45号院还不是现在的样子。院子里到处是私搭乱建和堆物堆料,一处清代的垂花门也是摇摇欲坠,朽得不成样子。之前,产权单位也曾对垂花门进行过“维修”。那只不过用几根木头棍子把垂花门一支,就算修完了。

当接到让45号院“重生”的任务后,责任规划师赵幸和她的设计团队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改造方案。他们首先对朽坏的垂花门进行了抢救式的修复,以保证院内居民的安全。经过了一年的设计和修复,仅凭着垂花门上原有的石构件和遗留下来的几块老木料,垂花门恢复了古色古香的原貌。“垂花门上绘的是传统民居最常见的黑红净彩画,颜色都是一层一层反复涂上去的,非常耗工夫。垂花门上拆下来没法再利用的老部件也一点不糟蹋浪费,一件一件被标上名字和简介,摆放在史家博物馆中进行展览。”赵幸说。

不仅如此,赵幸还挨家挨户与院内居民沟通,记录大家的改造需求。院里重新铺设了下水道,更换了方砖,居民反映的下雨积水问题迎刃而解;违建拆除后,围绕着院内的老丁香树建起绿地景观;小院中间圈出的花池子四周,竖立起了四方的晾衣铁架,院子里再也不用横七竖八拉绳子晾衣服了。

本报记者 张楠 文并摄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