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胡同里的那些名人旧居里聆听历史的声音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7-05 21:16:00
时光流逝,带走了许多这座城里的人和事,但是那些岁月的很近仍留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向我们诉说那个年代的故事... ...这些地方除了人情味,还充满神秘的韵味。你可以从胡同小院的故居中找寻感兴趣的历史,窥见不同的历史风情。
闹市中的丹柿小院:老舍故居
老舍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掏钱买房的第一位作家。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家。在美国的四年里他对家的渴望达到了顶峰,如他在信中说的那样:“有家难回,像个丧家犬”。1950年,老舍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北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他一生喜爱花草,1953 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亲自栽下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柿子成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在老舍故居中,客厅里的陈设是严格按老舍先生的意图布置的,处处表现了他的爱好和性格。客厅中陈列着沙发、条案、凳、硬木雕花圆桌及多宝阁。南面向阳的窗台、茶几上摆着各种盆景、盆花。西墙上挂着老舍喜爱的字画。院东是实物展厅,展出了老舍先生珍贵的图书、手稿和生前遗物等。院西侧便是老舍先生的创作展厅。展室内的墙上,展出了老舍先生各个时期的工作生活交往以及进行创作的画照,图文并茂,十分丰富。
地址: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陋室中的百年小院:茅盾故居
茅盾先生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乌镇,一处在北京。乌镇是茅盾先生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北京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进入小院儿,便能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缓缓而行,收入眼中的便是院内茅盾先生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几个陈列室中,分别记录了茅盾先生的文稿,通过这些文稿可以了解他的一生。
故居后院里的北房有四间,它们分别是茅盾陪伴孙女、会见好友和他自己的卧室。茅盾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卧室的一张桌子前完成。
据说:这是一座百年老院,从院里老屋上的两层檐椽来看,清朝时住在这里的至少是个四品以上的官员。这里还曾是蒋介石在北京的行辕,解放前,也曾是达官显贵的宅院。其实,名人故居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未曾发觉的有趣儿的历史典故。
地址:东城区后圆恩寺13号
居住时间最短的名人纪念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建筑,是较为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徜徉小院,最吸引人的要数院落中间的齐白石先生的雕像了,这尊雕像是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铸铜工艺制作,生活化又倍感亲切。
相传此处是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跨车胡同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
纪念馆里有老先生的各种作品,花鸟鱼虫的作品颇具艺术观赏性。有起居室、书房、会客室等展厅,可以从不同层面了解这位近代画家的生平。
地址: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
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蔡元培故居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很多老北京胡同都已拆除,但有一条胡同贵不可言——东堂子胡同。清初,这块故居曾是康熙“智擒鳌拜”的历史见证者,在历史的车轮下现已了无痕迹。但这里完整的保留了蔡元培在这座三进式四合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这位北大教授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这里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蔡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据说: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天晚上,蔡校长就是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和学生代表紧急召开第二天的游行活动。
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一进院子便能看到五间倒座房,蔡校长在此接待了不少前来拜访他的北大师生。往后走有两进小院,正房与厢房间有廊子连接,是蔡家的住所,如今被当做了展室。展厅里有一尊汉白玉半身像显得十分醒目。两侧刻着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地址: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