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游 | 小巷犹在 古韵半存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10-30 16:44:35
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就在西城安定下来。孩子作业写烦了总是要出去转转,几年下来把国子监和什刹海周边的胡同差不多走了个遍。
北京的胡同不太好精确定义。居民区里窄小的通道毫无疑问是胡同,特别宽大的交通要道肯定不算胡同,还有一些不宽不窄的,很难区别应该叫大街还是胡同。比如国子监门前那条成贤街,可以通行汽车,但是我更喜欢把它当作胡同来逛。逛完国子监,宁可多走一段,也要避开东出口,沿着朱红的院墙,在国槐浓荫庇护下,慢慢往西走。街边零星几家小商店,冷饮,咖啡,艺术品,一向人不多,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道路并不长,一会儿就走完了,出了胡同,豁然开朗,人如织车如龙,但是并不突兀。所以这个胡同是从孔庙氛围过渡到现代世界的最合适的路径。
胡同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是笔直的,一眼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两边的房子无论高矮也是整整齐齐的,地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有的是曲曲弯弯的,顺着街边院门往里面看,更是曲径通幽;有的胡同一看就是富人的居住区域,四合院高大端正,透着一股优越劲儿;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房子小巧玲珑。无论房子大小功能都五脏俱全,巴掌大的地方也能做到提笼架鸟,树下品茶,推窗看花。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就描述过胡同。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象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象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这可能是老北京大多数胡同的写照。
如果有心,可以在现存的胡同里寻找到很多北京近现代史的痕迹。众多的功能性建筑和名人故居就散落在一条条貌不惊人的胡同中,远的有孔庙,钟鼓楼,白塔寺,清代王府,近到宋庆龄,梅兰芳,郭沫若,鲁迅故居,数不胜数。挑上一两个随便一逛,就等于上了一节历史课。
非常可惜有的遗迹还没有开放,只能望着铁桶一样的大门而叹惜。
胡同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东交民巷、西交民巷、灵境胡同、丰盛胡同、劈柴胡同、羊肉胡同、东棉花胡同,很生活也很随意。
其实胡同并无十分景致,逛的是一种别样的生活。看惯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世界,难免有时想体会一下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北京胡同无疑是最方便最恰当的选择。
随便拐进后海旁的一个胡同,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微门小户,大都有着高高的门楼,灰墙灰瓦,飞檐翘角,院中古老高大的槐树探出巨大的树冠。偷偷看看大杂院门里曲折的小路,逗逗墙头熟睡的小花猫,轻抚原色窗棱上温暖的阳光,仔细研究一下门墩,买上一块烤红薯和糖葫芦,回忆着旧时的夜晚,邻里在树下聊天,和小贩的沿街叫卖声。
逛胡同绝对不能选择人多店多的地方。胡同里有一些商业是很正常的,比如馒头店,点心店,杂货店,冷饮店,但应该有个度。游人多了,商铺自然多了,有的甚至全部是店,那种胡同完全没有了原生气息,应该叫商业街。看着穿梭在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崭新商铺之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飘出很远的油炸臭豆腐和羊肉串的浓烈味道,着实不明白到底都在逛什么。
逛北京的胡同,四季皆宜。春天有高墙里伸出的枝枝杏花与嫩柳,夏天有大槐树下十分的荫凉,秋天有满街金灿灿的银杏叶,冬天有铺满街道的雪,当然我最喜欢春天胡同里的勃勃生机。
逛北京的胡同,早晚皆宜,雨雪天都有它的别致所在。
北京近年来改造了不少胡同。改造后的胡同虽然吸引了众多游客,但是崭新的建筑多数只是金玉其外,终究缺少了胡同应该有的内容。前门十里河的胡同改造应该算个例外,效果远远超出了原生环境,逛着舒服惬意。
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吞噬一部分北京的胡同,余下的多数也是现代化的胡同了,原生胡同已基本消失。很多人都在呼吁保护和恢复胡同,但是时代已经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东西不可能完全恢复了,还是让它顺其自然吧,毕竟人类文化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还没有力量把所有都留下,成为一种回忆也未尝不可。
所以趁着还有些旧时的痕迹,赶紧来逛逛吧,它离心中那些胡同会越来越远。
文字:闲暇时的胡思乱想
摄影:周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