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美交通线路游评选:7号线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11-26 17:26:44


 北京地铁7号线呈东西走向,线路西起北京西站,东至环球影城站,途经不少景区。在这些景区中,有很多历史古建散落其中,比如纪晓岚等名人的故居,历史悠久的寺庙,比父母年纪还大的公园……无一不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小编就向您推荐北京地铁7号线沿线这些景点吧!

莲花池公园

 

这座位于丰台区西三环中路东侧,地处丰台、海淀和旧时宣武区三区交汇处,湖水浩瀚、绿树成荫的优美公园,早已是公认的北京城发祥地,也是北京市一级古遗址公园。

 

1979年以后,市政府决定将这处“乡村野甫”辟为公园。公园内有四座相互连接的山丘。东山狭长而高耸,翠柏苍松掩映着蜿蜒伸展的石径,直抵山巅的荷风亭;西山广阔而势缓,洋槐和白蜡郁郁葱葱。

 

另有人工堆砌的南山和北山,也是林木茂密,绿叶成荫。莲花池水的北岸,一条弓型长堤将水域分成湖中有湖,水中有水的景色。弓型长堤上有桥,桥端还有小亭,夏天与湖水和莲花构成如画的景观。

 

今年5月20日,扩建了4.8万平方米的北京莲花池公园正式开园,新增水系面积5000平方米,新增AR互动系统,进行地形改造,消纳建筑垃圾15000余立方米……早在2018年,丰台区园林绿化局便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莲花池公园历史名园建设需求,助力“金中都”文化脉络恢复,开始了拆违扩建工程。工程主要分南区和西区两大部分,此次开放的4.8万平米便属于南区,西区工程预计拆迁腾退3.8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明年春季将完成绿化建设并向游人开放。

天宁寺

天宁寺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天宁寺塔也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天宁寺塔通高55.38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天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为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

天宁寺整体坐北朝南,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立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清末至民国,寺院逐渐破败,1938年重修时留存的建筑包括天王塔一座和山门、接引佛殿、两配殿。

天宁寺现存建筑中的山门为拆改塔后之三大士殿重建,另三座均为清代硬山式。塔为辽代原物。1992年修缮天宁寺塔,2002年再次修缮塔院建筑,保存较好。现由北京市佛教协会管理使用,并对外开放。

宣武艺园

在车水马龙的西二环内,有一个清雅绝美的园林,远离城市里的喧嚣与嘈杂,宛如世外桃源。它就是藏在西城长椿街低调而又典雅的“江南园林”——宣武艺园。

 

别看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宣武艺园,这里曾留下了多少南城人美好的回忆。与其他公园的喧闹不同,宣武艺园犹如书香门第,静静地隐于这闹市之中……算得上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宣武艺园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12号,其原址本是善果寺,重建于明代,清顺治时成为“京城第一胜地”!被列为京师八刹三山之一。五十年代末逐步改建为宣武公园,毁于地震后,于1983年重建,翌年改建为宣武艺园。宣武艺园这个名字,总会让人想到宣武区,“宣武”这个名字最初源于京城城门宣武门,实际上,宣武门与崇文门的命名也有讲究,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命名遵循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把守京城南部,然而,两座城门如今早已消失,但其遗蘊倒是保留下不少,宣武艺园,便是其中之一。

 

宣武艺园占地7.37万平方米,仅是颐和园的四十分之一,但却小巧而精致,融合了江南风韵,公园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将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融为一体,步入其中,宛如走进了“江南园林”。一年四季的宣武艺园都各有韵味,夏日闷热聒噪,暑气难消,而宣武艺园独有一片清凉宁静,是个避暑纳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园内假山叠翠,太湖石堆砌成山,山上小亭,古香古色,亭亭玉立,湖中半岛曲径回廊,廊边荷花盛开,芳香阵阵,沁人心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像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充满了自然之趣和意蕴之美~这里是整座公园最美的“景区”之一,静雅园,最具江南风韵的“风景区”,长廊曲项,石桥宛约,亭台轩榭精美。静雅园在艺园中自成景观单元,包括文静榭、鸣蝉亭、揽雅轩、愈静池、鸳鸯亭、芙蓉桥、明月堤、雅岛等八景。连景点的名字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遐想连篇,忍不住一窥它的真容!

 

游廊小径蜿蜒其间,步移景异,又给游人提供了休憩之地,凭栏倚靠在暗红廊柱之上,仿佛穿越过了几百年,把人从俗世的纷扰中,一下子就拉到了惬意悠然的自然之境。实际上,公园主要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山水见长,西部以山林为主,这里主要有“丁香书院”、“翠浮叠影”等,其中,丁香书院似乎并不开放。但它西北侧的假山上,有一潭碧水,碧水边是环水的亭台楼阁,池水不大,楼阁不多,但处处精致。在它的北部,便是“翠浮叠影”,高高的楼阁外,荷花盛开,芳香阵阵,沁人心脾。而岸边临湖的楼阁倒影在水中,尽显江南水乡的清秀。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徜徉在园林之中,疲惫感顿消整个人的身心都舒畅了。

 

如果可以,小编真想在这里当一个逍遥的园林主。除了静雅园、翠浮叠影内的风景,公园内的其他地方也让人满心欢喜。它们都隐藏在公园中的各个角落,等着有心人来寻觅。所以啊,逛艺园一定不能匆忙,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当走过艺园的每一寸土地,你一定会爱上这里。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原是湖南浏阳会馆,这里是1898年谭嗣同在京时的住所。

顺着菜市口地铁站往南约300米,在菜市口大街西侧,会看见一座“浏阳会馆”的标识,在标识后面一间房屋的墙壁上,悬挂着“谭嗣同故居”的牌子。

沿院内的小径拐来拐去,经过围墙边的第一进屋子,这里曾是谭嗣同的会客之处,被称为“怀旧雨轩”,但已无迹可寻。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走廊两边是年代不长的低矮砖木平房,里面住着不少居民。走廊尽头,是当年这建筑中的第二进屋子,也是这里的主屋。谭嗣同故居就在这排屋子的西端,当年谭嗣同读书写作的“寥天一阁”和他起居休息的“莽苍苍斋”,大概就在这里了。如今这几间房子的门窗多已翻修,椽、檐、梁、柱等还是百年前的旧物。

中山会馆

中山会馆在一条小胡同里,叫珠朝街。此处原来是康熙年间进士刘云汉购置的义地,后来在这里建成了香山会馆。光绪年间,广东香山籍官员唐绍仪回到北京后寓居此处,就筹了些钱,重新扩建,使之成为带有戏台、花园、回廊、假山等园林的大型会馆。

此会馆与孙中山先生结缘是在1912年夏。当年孙中山第二次到北京,曾应同乡会之邀,到粤东会馆出席了欢迎会,并在中山会馆花厅吃午饭。这可是会馆的荣幸呢!据资料记载,为这顿饭,会馆准备了好长时间,里里外外都刷新了一遍。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香山县改为了中山县,此会馆也就更名为中山会馆了。

1949年后,会馆收归国有成为公房,也就逐渐成了大杂院。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这里曾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后经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方加以保护和修复。近些年逐渐腾退完毕,如今已再现当年精美的岭南园林盛况。

法源寺

 

法源寺,又称悯忠寺,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故居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故居是两进四合院格局,故居坐北朝南,第一进院由大门、正房及倒座房组成。正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五檩硬山顶,合瓦屋面,过陇脊,梁架饰有苏式彩绘,红油漆门板。倒座房在大门西侧,面阔三间,五檩硬山顶,屋面及装修均经后代改建。

 

正房三间一明两暗。中间堂屋是客厅,房内悬挂着启功题写的“阅微草堂旧址”匾额。

西侧为书房,纪晓岚在此写作;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恐怕不会有人相信如此局促的院落竟是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宅第,同样不能想象24卷《阅微草堂笔记》竟成书于此。

东侧是卧室,陈设简单;每个房间内摆放着相应的硬木家具,古色古香,是经过考证复原制作的。草堂内所有的陈设都不是原物,而是从民间收购来的。

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总撰了《四库全书》和著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