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画舫斋、大佛殿、万佛楼溯源 探寻其前世今生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12-02 17:08:22


 ▌杨 征

最近北海公园动作不断,先是8月底开放了北海东侧,有着北海“园中之园”之称的画舫斋,后来又在9月底开放了北海北岸的两处佛教建筑。其一是位于阐福寺后部区域的大佛殿,另一处则是极乐世界殿(小西天)北侧的万佛楼。

因为历史的原因,大佛殿和万佛楼已经无存,只剩下当年这些建筑的遗址。不过,留在它们背后的故事依然还在人们记忆中。这两座建筑都与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太后有关。

随着画舫斋、大佛殿以及万佛楼遗址这三处景点的开放,一起来探寻这三处景观的前世今生。

   游人所站处即为大佛殿遗址 宝君 摄

阐福寺

从避暑胜地到第一“福”地

在了解这三处景点之前,要有一个概念,北海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修建,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在不同时期,这一带的建筑规模不一样。

北海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发源地”。当年忽必烈兴建元大都的时候,正是以金中都东北郊外的离宫——太宁宫为大都的中心。如今人们熟悉的北海白塔所在地琼华岛,可以算得上是中心的中心。因此,元代时,琼华岛上兴建了广寒殿,并称琼华岛为“万岁山”。

北海公园展出的阐福寺主体建筑复原图

明代,这一带因位于紫禁城以西,而得名为“西苑”,北海是西苑的一部分,当时称为“太液池”。由于明成祖在紫禁城正北堆起了一座风水山(即今日的景山),以镇压元朝的王气——整座土山堆砌在元代帝后所居住的寝宫区域上方。这座风水山也旋即被明成祖命名为万岁山,以求大明江山千秋万岁,因此明代的万岁山专门用来称呼景山,而元代原有的万岁山(琼华岛),在明代的史料中,多以“广寒殿”来称呼。

明代初期,西苑的建筑并不多。明英宗复位后的第三年即天顺三年(1459年),在西苑北部兴建了一组避暑宫苑——太素殿。这可以算是北海北岸第一组建筑群了。之后明代中后叶在北岸还曾先后出现过乾德阁、嘉乐殿以及五龙亭等建筑,其余则没有较大的工程。北海真正迎来建设的高潮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这之前虽然有顺治皇帝在广寒殿旧址增建喇嘛塔等工程,但较之乾隆皇帝时的营造,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北海北岸、北海东岸的众多建筑正是乾隆皇帝所建,比如著名的九龙壁、静心斋、先蚕坛等都是乾隆时期兴建的。

大佛殿旧照

按时间先后来看,阐福寺应该是如今北海三处新开景点中最早修建的。它和上文提到的太素殿有些渊源。

明英宗时期,太素殿是按照“垩饰茅覆”的原则建造的。简单说来,就是用白灰抹墙,不做装饰,屋顶则是用茅草覆盖,颇有些杜甫草堂的感觉。当时这里是皇帝在炎炎夏日避暑的场所。西苑的这些工程竣工后,皇帝还特邀自己的亲近大臣一同游赏,当时的吏部尚书李贤,在游览之后还专门写了篇游记,其中对于太素殿的描述如下:“有殿用草,曰太素。殿后草亭,画松、竹、梅于上,曰岁寒。门左有轩临水,曰远趣轩。前草亭曰会景。”从名字和建筑样式来看,这里在当时就是一处颇具雅致的休闲园林。

大佛殿里的千手千眼佛像

到了英宗的玄孙正德皇帝在位时,这座太素殿可是被这位游乐王者“玩儿坏了”,原有的朴素建筑被悉数拆除,这位万岁爷一时兴起,为了图凉快,命人用金属锡建造起了一座大殿,名曰锡殿。而他的堂弟,即后来的嘉靖皇帝,则将这里改造成一处道教的道场。

万历年间,太素殿附近迎来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五龙亭的修建。此后,这一带清净了几十年,那座锡制大殿一直用到了康熙年间。高士奇在其《金鳌退食笔记》中对锡殿有过一些描述:“中有锡殿,以锡为之,不施砖瓦。每岁盛夏,太皇太后避暑于此。皇上听政之后,辄驾小舟问安,或侍膳亭上。”高士奇还记载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五龙亭燃放烟火的庆典,当时高士奇已经回家,皇帝特意派使者请他到五龙亭前一同观赏焰火。

清末万佛楼旧照

清代初年,按照《康熙皇城衙署图》中的信息显示,在北海北岸,只有太素殿和东侧的大西天经厂两组主要建筑。乾隆七年(1742年)新的先蚕坛在北海东岸最北侧建成,太素殿便成了先蚕坛的附属建筑——茧馆。两年后,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太后建议将此处改建为佛寺。孝子乾隆皇帝当即按照母后的意愿,开展寺庙的建设工程。乾隆十年(1745年)动工,第二年八月,全部工程即告竣,可谓神速。

新建成的这座庙宇名为阐福寺,乾隆皇帝对该寺名的解释为“上为慈圣(即崇庆太后)祝厘(祈求福佑),下为海宇苍生祈佑”。这座大寺院以五龙亭作为南端起点,北侧是一座宏伟的牌楼,名为“性海福田”牌楼(南边石额为“性海”,北边石额为“福田”)。其规制仿自于大高玄殿木牌楼。再向北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其布局为“伽蓝七堂”样式,建筑规制则大多模仿自正定隆兴寺。

宝积楼

过了牌楼往北,是三开间的山门殿,入内两侧为钟鼓楼,正北则为天王殿,天王殿后为第二进院落,主体建筑是高三层的楼阁,其内部相通,供奉有一尊用整棵金丝楠木雕琢而成的千手千眼佛像,因此这座楼阁也被称为“大佛殿”,其正式名称为“大雄宝殿”,建筑样式则模仿自隆兴寺的大悲阁。

大佛殿前立有两通石碑,石碑很有特点,位于东边的碑身南面无文字,北面刻有乾隆题写的《御制阐福寺大佛诗》;西边的石碑正好相反,碑身北面无文字,南面刻有乾隆题写的《御制阐福寺碑文》。

北海公园展出的万佛楼复原图

阐福寺建成后,它成为北海重要的梵境胜景。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开始,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乾隆皇帝都会到阐福寺拈香礼佛,之后会在此处书写“福字”,这座寺庙真正成为了京城第一“福”地。根据清室资料,乾隆皇帝每年都要到阐福寺拈香,为生母崇庆皇太后祈福,并在每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派喇嘛一百零八人在阐福寺内诵《十六罗汉经》等,阐福寺成为清代皇室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佛殿的后面又添建了一座“真实般若殿”,其得名直接取自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座大殿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并没有体现,因为在这一年大殿还尚未完工(另一说“真实般若殿”应为万佛楼后面的殿宇)。

 画舫斋  宝君 摄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阐福寺遭到严重破坏,大佛殿里千手千眼佛周身的宝物被洗劫一空。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由袁世凯卫队改组而成的消防队在大佛殿内生火做饭,不慎失火将大佛殿等其他建筑烧毁。大佛殿毁于本身职责为灭火的消防队手中,这对当时的社会体制也不失为一种讽刺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海公园在阐福寺北部筹建了植物园,每年在此举办菊花展,这也成为北海公园独特一景,该植物园一直使用到阐福寺上一次大修为止。如今,阐福寺山门、天王殿等建筑仍然完好,大佛殿只剩遗址,被改造为小广场。在大佛殿遗址前,两通石碑仍然矗立在原处。在大佛殿遗址广场后,还有三座配殿,被布置成展室,目前正在举办关于阐福寺的展览,向游人介绍阐福寺的历史。在展室里,人们还能看到“性海福田”牌楼遗留下的石额之一:“福田。”

值得一提的是,与阐福寺同时动工兴建的还有其东侧的澄观堂建筑群,当时这里被称为“阐福寺东所”,其作用也是为帝后到阐福寺拈香礼佛前后休憩之用。这也就是如今的快雪堂院落,不过这个院落最后一进大殿快雪堂的修建日期,则要延后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了。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