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古街历史风韵,曾经的皇城主干道改造提升,将全新亮相!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6-25 09:41:58
一条800多米的大街,沟通了北京皇城精华区。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这就是西安门大街。作为曾经北京皇城的主干道,同时也是中轴线缓冲区的代表性街道,今年4月底,这里开始了一场“卸妆”改造。今年7月份,西安门大街将完成改造提升,以崭新的面貌扮靓首都核心区。
两头堵成交通“死结”
曾经,西安门大街是连接皇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如今,它又成为首都重要的政务保障街道。然而,改造提升前,这里一直被两头堵的交通死结困扰着。东段街口,就是知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周炜和设计师史琦几乎每天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到这里测车流量。
“早晚高峰的时候,这里的机动车平均每分钟通行27辆左右,最多的时候达到50辆。”周炜说,由于就医人数较多,这里的拥堵、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情况由来已久。特别是东段北侧的非机动车道,几乎堵满了机动车,给骑行人群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相比于东段的“动态”拥堵,西安门大街西段的交通问题是“静态”的。缺乏停车资源,让相对开阔的便道和路面两侧成了停车场。白天,周边单位机动车早早“占位”。傍晚,周边居民的私家车又按时“归巢”。晚上八点一过,西安门大街西段单侧停放两排机动车的场面屡见不鲜。
街道牵头治愈交通“顽疾”
为了更加高效快速推进西安门大街改造,西城区创新工作机制,以属地街道为牵头单位,吹哨召集区住建委、交通委、商务委等24家单位。通过定期调度和协同行动,给项目插上“翅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截至今年5月20日,大街两侧便道上重新梳理了183个挡车桩。香槟色的栏杆划分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已各就各位。杂乱无序的车辆终于被“卸”了下去。
亮出藏书楼本来底色
交通的顺畅让西安门大街“掸”去身上的“尘土”。可距离露出庐山真面目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西安门大街历史悠久,这条大街上也有着不少的“高龄”建筑。比如西安门大街141号院、西安门101号、红楼藏书楼等,这些建筑各有特点,可以说是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在设计师史琦的手机相册中,被判定为相似图片的就有300多张。仔细看来,它们无一例外拍摄自西安门大街西侧,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
“照片上的灰墙面都是喷涂过的,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史琦说,红楼公共藏书楼前身为红楼电影院,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
砖面打磨一毫米,砖缝打磨不超过三毫米。一个多月后,400多平方米的墙面打磨完毕。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
与此同时,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门。卸下的是曾经贴在表面的釉和杂乱的电箱电线。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为“识住”二字。出自书法家沈尹默手笔,历经百年的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
居民院进行适老化改造
“减法”祛除了西安门大街不必要的“装饰”。露出“素颜”的同时,一些细微的“加法”也在悄然进行。西安门大街119号院的适老化改造就是其中代表。生活在此处的老人说,尽管院门口是坡道,但还是有点陡,遇上雨雪天气湿滑,不敢出门。在项目小组前期走访调研过程中,她和老街坊们特意提出了希望:能不能改成无障碍坡道?
经过几次走访和踏勘,项目小组同意了老人们的建议,计划将该院门前设计为缓坡道,并加装无障碍扶手,方便轮椅出入。
西安门大街的改造已见成效,项目组的脚步却丝毫没有慢下来。针对沿街门店,提升明确“关停一批、合并一批、调整一批、转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五个一批思路,最终确定40处经营点位的业态调整方案,确定可保留的21户、需转型的12户、需调整的7户,逐一制定调整计划。
今年七月份,提升完毕的西安门大街将正式亮相。届时,大街建筑风格多元交融,整体基调庄重素雅,兼具林荫慢行和健步悦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