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兽前门再现 中轴线南北呼应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11-26 10:03:46
▌林硕
前门镇水兽
前段时间,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北京中轴线”的一项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前门地区正阳桥遗址出土了镇水兽石雕。消息发布后,迅速引起各方瞩目。
“前门”属于民间俗称,正式名称是“正阳门”,不仅是内城的正南门,更是北京所有城门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有着特殊的地位。明清两代,每位君主出宫,远则巡幸塞外,近则祭祀五坛,不管路线是否绕远,都必须先出正阳门,以示天子出巡的“正大光明”。巍峨的前门城楼为重檐歇山三滴水建筑,覆以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楼脊饰以龙头兽吻,金花彩绘菱花窗,无论从形制规模还是建筑的精美程度,都是冠绝九门,因此留下了“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民谚。这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神秘“镇水兽”,就属于“三桥”的范围。
说到这儿,有不熟悉北京的朋友或许会望文生义,误以为“三桥”是指三座桥,实则不然。“三桥”是“三头桥”的简称,官方的称呼为“正阳桥”,是一座位于正阳门箭楼前方的三券石拱桥。此桥始建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因其桥面被汉白玉栏杆分隔成三条道路,远远望去犹如三座并排石桥,故俗称“三桥”。整个桥面宽于京城其他各门的护城河桥,下有护城河水缓缓流过。古人兴修水利工程之时,往往会在桥边摆放“镇水兽”,希望它们能凭借自身的“灵性”观察水情,消弭水患。正阳桥在修建之际,也以花岗岩雕刻了精美的镇水兽。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为了铺设电车轨道,桥面中央栏板拆除,原有砖拱亦被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至七十年代,政府对护城河进行加盖改造,正阳桥被拆除,镇水兽也被历史湮没。直到数十年后,随着“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推进与开展,这尊深埋地下的镇水兽重见天日。
对于这尊镇水兽是什么动物,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头上有犄角,周身遍布鳞片,会不会是龙?有人猜测它四肢肌肉健壮,躯体线条流畅,非虎即豹。还有人揣度:这镇水兽既能上岸晒太阳,又能潜入河底,分明是水陆两栖的短鼻鳄鱼。更有小伙伴脑洞大开:从石刻造型的角度加以分析,认为雌性镇水兽与常见的雌狮子石雕类似,爪下“踩”有小兽,其族属应该与狮子接近……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与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镇水铜牛不同,正阳桥的镇水兽可谓系出名门,乃是“龙之九子”之一,名唤“趴蝮(古音bāxià)”——相传其父为龙,母亲则是灵龟,是古人虚幻出来的异兽。按照“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的说法:“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升庵集》卷八十一)。在民间传说中,龙之九子,要数趴蝮的故事最为曲折。趴蝮本名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力大无穷,常背负“三山五岳”兴风作浪;被大禹收复之后,成为驮碑兽。说到这,大家想必会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咱们在旅游景点中常见的“神龟驮碑”嘛!到后来,霸下功德圆满,重获自由,便脱去了龟壳,成功瘦身。重获新生的霸下遂改名“趴蝮”(与霸下同音),以镇水兽的面貌重新出现。此时的它虽然不能再驮动“三山五岳”,却获得了新的能力,张口就能吸干“三江四海”之水,故百姓们把它的石像放置在桥边,以期水涨之际,趴蝮可以“显灵”吸水,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
大家可能注意到:正阳桥的这件趴蝮石雕,身体明显向下倾斜,头部也向下张望,究竟在找什么呢?无独有偶,在地安门外的万宁桥(俗称后门桥)也有几组憨态可掬的镇水兽,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物。常路过后门桥的各位,肯定注意到河沿之上的石雕趴蝮,可据民俗学家考证,实为上、下两只。上面的一只趴在岸上,歪头向下看着;下面的一只则与之呼应,向上仰头看,只是长期没入水中,无缘得见。在两只趴蝮目光交汇之处,则有一颗龙珠。之所以用“二龙戏珠”的形式摆放两只镇水兽,主要是借此表明上、中、下三种水位,方便有关人员实时监测,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阳桥趴蝮的出土,刚好与万宁桥的趴蝮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前门后门,一南一北,在北京中轴线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