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龙潭三湖全都回来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12-11 09:45:24
她是首都群众消灭龙须沟的战果 她是几代北京人的儿时欢乐 她是梁思成先生命名的美丽公园
如果有一双眼能穿越70年,请将这目光投向北京城的东南二环边:
1952年,首都群众撸起袖子,在废弃窑场上开挖人工湖,龙潭东湖、中湖、西湖三湖初具雏形;1984年起,由东湖改造而成的龙潭公园、由中湖建设而成的北京游乐园,为一代北京人带去无尽绿意和趣意;2010年至2020年,北京游乐园闭园管理、喧嚣暂歇、整理提升。
新的生机出现在2021年。今年以来,龙潭中湖公园、龙潭西湖公园先后重新开放。至此,东南二环内的龙潭公园、龙潭中湖公园、龙潭西湖公园三园均已开放,并再次实现水体“三湖连通”。三座公园如绿色珍珠,串联成线,风光旖旎,焕活宜居都市。
从1952年至2021年近70年间,这三座公园历经了何种变迁?为市民带来了什么?今天,请随本报一起探寻龙潭今昔。
1952年起,北京市相关部门对龙须沟下游的洼地、苇塘进行治理,开挖人工湖。
1988年,龙潭公园举行龙潭庙会。
1987年,基于龙潭中湖建设的北京游乐园开园,顾客盈门。
上世纪50年代
窑场变为龙潭湖 梁思成为其取名
龙潭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那时,在北京内城有三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在崇文门外,商贾云集,居民稠密。当时为了加强统治,皇帝下诏建造外城,于是在崇文门外修建了十几座窑场,后来城墙建成了,这一片窑坑却无人问津,成了荒芜地带。
彼时,闻名的龙须沟从天桥经天坛北麓向东直流到这里。年复一年,这里积满了污水,长满了杂草,荒凉又脏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年初至11月,北京市对龙须沟下游长年积水的洼地、苇塘进行治理,根据其地形和铁路、公路布局,挖成3个人工湖,分别称为“东湖”、“中湖”、“西湖”,统称“龙潭湖”。
龙潭湖,这个名字来历可不小。根据史料记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鉴于该湖与龙须沟成首尾之势,故取名“龙潭湖”。当时,龙潭湖共有水面30万平方米,3700米湖岸蜿蜒曲折,沿湖植树10万多株。此后的三十多年,这里一直作为开放性绿地管理。
从荒芜的废弃窑场到大片的碧波绿地,龙潭美景相伴一代北京人度过美好童年。1982年,一位名为孙玉山的作者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题为《龙潭湖今昔》的文章,他在文中追忆了龙潭湖畔的欢乐时光,“我的孩提时代是在龙潭湖畔长大的。那时候,春天,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追逐玩耍;夏天,跳进湖中戏水摸鱼;秋天,钻到草丛逮蛐蛐;冬天,在光洁如镜的冰面上溜冰车。”
上世纪80年代
东湖 建成龙潭公园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当时的崇文区采取投资、集资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进行“三馆、一宫、一湖”建设和治理,为群众开辟精神文化生活阵地。这其中的一湖,就是龙潭公园。
1984年10月,龙潭湖治理工程首先在东湖开工。东湖建成了具有北方古典园林风格的龙潭公园,龙吟阁、龙潭、龙门、莲塘花屿、水榭、龙字石林等“龙”元素遍布,整个公园共清挖淤泥10多万立方米,植树8.38多万棵,绿树成荫、花草满园。在公园内,还修建了“军民共建友谊碑”,以弘扬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
龙潭公园建成后,成为北京南城的一处新型城市园林,每天成千上万的游人市民争相前往。自1984年起(除1985年外),每年春节,龙潭公园还办起了热热闹闹的龙潭庙会。
京剧、歌舞、气功、杂技、风筝放飞等民间艺术,服装、百货、儿童玩具、风味小吃等上百个摊点,让龙潭庙会成为春节里的游艺场。一位网友曾在论坛上回忆,“龙潭庙会是年少时对春节的期盼,吃吹糖人儿、麻豆腐、豌豆黄,听叫卖、看花会、马戏,这才叫过大年。”
中湖 建成北京游乐园
就在东湖成为龙潭公园之时,东西二湖之间的中湖则领风气之先,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设施齐备的北京游乐园。根据史料记载,那时候,按照北京市、崇文区的相关精神,欢迎、鼓励海外投资者到崇文区投资、兴办企业。于是,1986年6月,由崇文区龙潭旅游开发公司与日本田中总合开发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投资66亿日元的北京游乐园动工兴建,并于1987年4月18日开始对外营业。
旋转木马、激流勇进、海盗船、摩天轮……当时,北京游乐园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游乐设备,尤其是那高高的摩天轮,高度约60米、转轮直径为47.4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摩天轮之一,点缀了一代北京孩子的童年。一时间,北京游乐园成为北京人的“打卡地”。
同样是在1986年,与中湖相邻的西湖,则依托原有的水面,建设成为了开放式的游憩场所,水陆各半,诗意静美。
2021年
龙潭中湖公园 重新开放摩天轮保留
由于中外合营期限到期等原因,2010年前后,北京游乐园停运。2018年,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广泛征求民意,计划将其改建为一处绿色休闲空间。不少市民都提出“保留摩天轮”的意愿。
2021年9月24日,由原北京游乐园改建的大型区域性综合公园——龙潭中湖公园开园,摩天轮被加固重装、原址保留。
“摩天轮回来了!”重新开园那一天,站在黄色的时光桥上,身后碧波荡漾、摩天轮巍然耸立,老北京人梁甜欣喜地比出“耶”的手势——这场景,久违了!
龙潭中湖公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坚持留住城市记忆,约5000棵大树、时光桥、摩天轮、北门门头、活动馆等二十余处建筑和景观原址保留提升,并利用现有水系,打造了古韵龙潭、童趣天地、拾光走廊、龙须往事等“三环十二景”,一处自然宁静、生态野趣的绿色休闲空间在中心城区绽放。
龙潭西湖公园 重新开放再现“柳岸观荷”
2021年11月16日,有35年历史的龙潭西湖公园重新开放。公园面积约10公顷,以湖为心、环水成景,春夏“柳岸观荷”,秋季“丹霞映岸”。
冬日,龙潭西湖公园幽静雅致,1公里环湖步道上,游客健身漫步,站在北门不远处的观景平台上,全园风光尽收眼中。深绿色的杨树、白蜡、柳树由东岸蔓延至近处;山石湖岸边,人们走在木栈道上,亲芦苇、观残荷。
“公园改造遵循原有水陆各半的景观格局,延续完善原有的传统园林自然山水,以湖为心、环水成景。”设计单位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李战修说,龙潭西湖公园环湖柳树林立,“柳岸观荷”曾是最有名的景观之一。此次改造对景观进行提升重现,原地保留柳树、新增荷花,春夏时节,可观荷赏绿。
公园保留现有2000余株树木,同时环湖新植白蜡、元宝枫、银红槭、栾树等乔木450株,丁香、金银木、绣线菊等灌木346株,绣球、观赏草、崂峪苔草、玉簪等地被近1.2万平方米,打造“丹霞映岸”的秋季景观,使龙潭西湖公园四季有景。
龙潭公园 37年间持续开放
与其他两个公园不同,从1984年建园至今37年,龙潭公园一直面向市民开放。其间历经了多次改造提升,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融北方古典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性公园。
公园由一条环路将整体围合,水面被桥、阁、殿、亭分成三大部分,共形成龙潭、龙吟阁、莲塘花屿、月亮湾等二十三个不同风格的游览景区,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同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春节龙潭庙会在京城独树一帜,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民最喜爱的春节庙会”,是春节期间京城百姓争相“品尝”的一道文化大餐。近两年受疫情影响,龙潭庙会暂时停办,但京城百姓对其的情怀深埋心中。
三湖连通
修建地下管线再次实现水体连通
沿着东南二环,龙潭公园、龙潭中湖公园、龙潭西湖公园三园由东到西串成一线。2020年1月,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启动龙潭西湖公园调蓄工程和龙潭三湖水系连通项目,再次实现了水体的“三湖连通”。
“在三湖最开始建设时,三湖之间的水体是连通的。但是伴随城市化进展、连通管线逐渐老化等原因,多年来三湖水体各自循环。”东城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伴随西湖调蓄工程建设和龙潭三湖水系连通项目,新建地下管线、治理水体,再次实现了水体连通。
在公园西部的地下,埋藏着一个6.2万立方米的生态水处理设施,这是三湖连通的关键。“以前,龙潭西湖承担着泄洪的功能,汛期高峰时整个湖面的雨水上涨1米多,很有安全隐患,所以每逢大雨都会闭园。”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设计师郝勇翔介绍,建设了生态水处理设施后,天坛公园以北、珠市口大街至广渠门大街一线往南的雨污水通过南城雨水干线,再汇集到这里。西湖公园新建的生态水处理设施采用自主创新的“硅砂蜂巢蓄水净水技术”,通过蜂巢状的设备,先对雨污水进行物理过滤,再通过生物净化,最终存入地下6.2万立方米的储水空间。
目前,龙潭中湖与龙潭西湖之间、龙潭中湖与龙潭湖之间,分别修建了长约110米、200米的地下管线,“这些管线口径约90厘米,将三湖连通起来。”郝勇翔说,如此一来,将西湖的传统“排水防涝”功能变成“蓄、净、用”系统治涝,汛期时能够起到截污、调蓄、净化、防涝等作用,非汛期时上部水体与下部蜂巢结构储水池水体形成动态循环,起到净化三个湖体水质的作用,并可实现雨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龙潭三园串联成线,却各有特色。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局长苏振芳介绍,东侧的龙潭公园在三园中面积最大,既有廊亭等古建元素,又有儿童游艺设施,是综合性的城市公园;同为综合性公园的龙潭中湖公园,则重点围绕“新龙潭潮运动”,集年轻化的健身娱乐科普为一体;龙潭西湖公园在三园中面积最小,主打朴野自然,将为周边百姓提供景观优美、设施完善,融合文化、科普、健身于一体的休闲场所。目前,龙潭西湖公园内正筹备一个园艺驿站,年内将建成,未来将开展自然知识科普、插花、种植咨询等活动。
本报记者 李瑶 文 邓伟 摄 吴薇 制图
老照片由龙潭公园、东城区史志办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