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路风雨六十余载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4-23 09:07:1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12路

 

▌杨征

近日,北京公交112路撤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条已经开通运营了六十多年的老线路,勾起了大家太多对往事的回忆。六十多年来,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刚刚一个月,纺织工业部便开始正式运转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纺织工业部在全国先后建了二十多个棉纺织厂,形成了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五大纺织新基地。其中北京的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一厂)选址于朝阳门外的八里庄,于1953年开工建设。

该厂的厂房非常先进,厂房四周安装有空气调节室并配备有冷热风设备,使车间内温度湿度非常适宜。同时为了保证工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车间内还装有自动消防设备和过滤灰尘的装置。工厂里面的纺织机是从当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其余机器则是由全国各地的兄弟工厂支援的。1954年9月25日开工当天,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亲自前来剪彩。一厂建成后不久,二厂、三厂也相继建成,同时在三个厂区的北侧,即朝阳路以北建起了大量的职工居住区。而随着工人和家属数量的增多,他们的出行就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12路电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1960年11月25日,从沙滩开往十里堡的12路无轨电车(112路前身)正式开通,线路全长9公里,一路上串联起了东四商业区,朝阳门关厢、东大桥、小庄、红庙等地,并且为了照顾京棉厂的职工,特意在三个家属院门口各设置一个站点。

1976年劳动节,12路电车正式更改为112路。后来为了解决十里堡纺织区以东群众乘车不便的问题,1987年10月15日,112路向东延长至康家沟,增设甘露园西里、青年路、康家沟三个车站,同时首班车提前至早5时,末班车改为晚11时。1989年3月27日,115路电车从十里堡延长至康家沟,112路则将东侧的总站迁回十里堡,同时西侧的总站从沙滩向北移至东黄城根的亮果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十里堡场站拆迁,112路终点再次迁往康家沟,一直沿用下来。

112路在运行的六十多年里,一批又一批乘客还体味到了北京城的悠久历史。乘坐112路从亮果厂到康家沟,一路上有很多老建筑。从亮果厂站出来,沿着当年明清皇城的东城根一路南行,厚重感扑面而来。行驶不久就能看到北大红楼,如今这里已是著名红色打卡点之一。从北大红楼东侧左转后不远便是中国美术馆的大楼,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的一座非常壮观的建筑,其外观设计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并覆盖金色琉璃瓦,远远望去显得端庄而稳重。

美术馆东侧便是充满了烟火气的隆福寺和东四,明清时期这里是北京城里最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再向东,路北侧能看到几座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首先是大慈延福宫,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宫观,如今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大慈延福宫东侧便是民间俗称的“九爷府”,也称孚郡王府。这里本是雍正皇帝为怡亲王胤祥的后人修建的一座王府,后来胤祥的后人载垣在辛酉政变中得罪了慈禧,被赐自尽,王府也被收回,赏给了道光帝的小儿子孚郡王奕譓。如今这座王府的中路建筑保存完好,东西两路也基本保存了原有的肌理。

过了孚郡王府,很快便出朝阳门了,虽然过去这里已经属于城外,但热闹劲儿丝毫不减。明清时,朝阳门外的关厢在几座城门的关厢中可以算是比较繁华的一处,周边商业店铺林立,还有众多的寺庙、道观,每到庙会开市之日,更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东岳庙,成了老北京人几乎都曾“打过卡”的地方。如今朝阳路早已经拓宽,东岳庙的山门和两座精美的木牌楼为大马路而让路,这也使得东岳庙的棂星门、钟鼓楼成为直接临街的建筑,路南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琉璃牌楼,也是北京最为古老的一座琉璃牌楼。

一路再向东,便到了东大桥路,这里最早是一条排水沟,1958年修建使馆区时改造为道路,但这条河上曾经有一座石桥,名为“东大桥”,桥的名字一直留到了今天。此处基本上到了朝外关厢的外围,再向东,便有了“关东店”这个地名,即关厢东侧的大车店。沧海桑田,如今这里早已经成为CBD最为核心的地区了。

值得一提的是,112路作为重要的公交线路之一,为数以万计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它也是当年媒体报道的重点。数十年时间里,《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经常刊登112路的相关新闻。一些乘客也会给报社写信,反映112路上发生的故事。通过当年媒体报道的片段,人们也能看到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

1980年11月25日的《北京晚报》报道了112路车队工作的司机张明宗的事迹。他在行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晚间赶路的乘客灵活加点,多停,尽量为乘客提供方便。有一次他驾驶112路电车从十里堡到达终点站沙滩时已经是晚上11时35分了,反方向的末班车此时正要发车,但因为乘客太多车门都难以关上。当时调度员已经下班,为了让乘客都平平安安回家,情急之中他和售票员商议后,用他的这趟车加开一趟末班,车里一下子上来了180多名乘客,解决了大家乘车难的问题,张明宗的这一做法也受到了车队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

1984年8月25日的《北京日报》刊登了一位乘客写的《乘首发车有感》一文,这位乘客对112路2004号首发车提出了表扬。这趟车每天5时从沙滩准时发车,这位乘客每次登上电车就有两个大感受,第一是车厢整洁,第二是司乘人员面带微笑提供服务,他们见到老乘客上车,还都会亲切地打个招呼。

1990年4月5日《北京晚报》曾经报道了该路线2940车组的先进事迹。该车组曾经被市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当年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为了迎接盛会,并树立首都北京高品质的服务意识,车组司乘人员广泛征求乘客的各类意见,并且对意见进行分类汇总,从中获取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除了优质服务,112路的职工在危急的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同样是《北京晚报》报道,1995年8月中旬的一天,一位歹徒在112路总站亮果厂附近抢夺一位女士的项链后,由南向北逃窜,当时售票员李小松正在调度室,看到歹徒迎面跑来,他毫不犹豫冲出调度室将其拦截,结果没想到凶恶的歹徒抽出尖刀向李小松刺过来,身手敏捷的李小松闪身躲过,继续穷追不舍。司机尚立新也冲过来帮忙,关键时刻,他飞出一脚将歹徒踢倒在地,这时几位接班的司乘人员一齐将歹徒制伏。李小松、尚立新两位同志因此被评为“见义勇为好职工”。

随着客流逐渐增多以及纺织工人们的后代逐渐成长,112路的服务对象也开始丰富起来。很多现在的中青年市民都受过112路的“恩泽”。如今已经在301医院工作的郝思维,谈到当年112路的往事,感慨万分。

当年她家住国棉厂家属楼,每天要从家坐112路到陈经纶中学上学,112路留下了她的很多记忆:“112路总站十里堡是我经常路过的地方。停车场并不大,每一辆车都井然有序地停靠。场子的一边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上面垂下的‘吊死鬼儿’虫(学名尺蠖,因幼虫常吐丝悬垂而得名),让走路的人时时抬头躲着。但我妈妈不一样,她经常是连丝带虫摘下来,让我手里提着当悠悠球玩。112路电车车厢前面有一个大鼓包,听说里面是放的电机。小时候一上车,我就喜欢往上爬,坐在大鼓包上。司机对面有一个电表,每次踩油门,我就看着上面的数在转,并发出‘嗡嗡’的声音。112路电车白底蓝条的配色是它的标志,而且在车站一眼就能看到它顶着两个大辫子开过来了。”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