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7-21 16:06:15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园
清华园
原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了。
今 “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匾额题“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对联一副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在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 “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湛”为澄清之意。
清华园的历史
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是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的附属园林。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俗称“小五爷园”,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名并亲题"清华园"(匾额)。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言+宁)(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近年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 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言+宁),还是绵忻,尚无定论。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清廷曾有重修圆明园的计划,因近春园在其近旁,所以园内的斋堂轩榭尽被拆卸,准备重建圆明园,后来未果,而近春园却因此沦为"荒岛"。近来流传的关于近春园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清华园的历史已有233年,据史料记载清华园内曾有皇帝御题匾额11块,她是目前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这就不难看出保护清华园的重大意义。
另外,今天清华大学校园西北角一块儿曾是圆明三圆之一长春园的一部分,当年长春园与熙春园之间曾有天桥走廊连接,十分奇丽壮观。
1910年,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游美学务处、留美预备学校),即位于清华园内,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清华大学概述】
英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最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李济、陈岱孙、金岳霖、潘光旦、季羡林、费孝通、钱钟书、张荫麟、闻一多、曹禺、吴晗、夏鼐、李健吾、杨绛、梁实秋、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和于光远等等。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周光召、林宗棠、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等。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系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为中国高等教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已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校园环境】
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道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两部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校园占地六千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皇家园林“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则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2004年,原信息产业部酒仙桥医院、玉泉医院并入我校。目前相继竣工的项目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截至2004年3月,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已达到404.4公顷,另有清华生态园等绿地作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
       目前,学校开始动工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讲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将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