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城故事 | 乾隆皇帝对传统祭祀先蚕神礼仪做了哪些改动?
读西城故事 | 乾隆皇帝对传统祭祀先蚕神礼仪做了哪些改动?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0-11 08:46:35
先蚕坛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之说,其九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祈谷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八庙是: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奉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和文庙。
很多人对天地日月坛熟悉,而对排在九坛之末的先蚕坛就不大了解了。男耕女织社会里,先蚕坛是必不可缺的,皇帝祭先农,祭蚕神的先蚕坛一定是皇后女眷族的祭祀场所了。
为什么先蚕坛是皇后主持祭祀?
在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农桑是很重要的一环。
《蚕书》上有一种说法:“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唐代宰相李林甫《月令释》称:“先蚕,天驷也……蚕,妇人之事。”传说在神界之中,是有男女之分的,先农神是男性,先蚕神是女性。农桑农桑,农是耕,桑,自然是和织相关联的了。男耕女织的传统中国,春季是养蚕的季节,养蚕及缫丝织绸的技术都源自中国。
帝王大臣祭祀先农诸神,自然祭祀蚕神就是后妃们的表演项目了。所以每年春季,皇帝要在先农坛“亲耕”,皇后则要在先蚕坛“亲桑”,以此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出表率。
先蚕坛内先蚕神殿供奉的塑像是一位天仙似的采桑姑娘,她是育蚕之神,体壮而貌美,慈俭而无华,桑树叶茂花芳,群蚕生长丰满。先蚕坛院内,广植桑树,蚕妇采桑养蚕,无数白花花的小生物在特制的餐盘上蚕食鲜嫩的桑树,蚕食桑叶之时,发出微妙的声音,格外喜人。
于是,于明嘉靖年间,为皇后“亲桑”典仪,也在安定门外,大体按先农坛对应的方位,建造了先蚕坛。明代先蚕坛规模要小一些。
清初,并无先蚕之祭,到康熙时,清圣祖康熙曾在中南海丰泽园设蚕舍,雍正又在北郊建先蚕祠,清乾隆七年(1742年)后移至皇城之内北海东北隅。北海濠濮涧附近先蚕坛是明朝时遗物,原为明代雷霆供应殿旧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是为皇家后妃们祭祀先蚕神之所。
一进北海后门人们喜欢看那瀑布似的水,过了桥沿着大白杨树往前走,那儿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建筑,就是先蚕坛。先蚕坛其整体建筑宏伟,构造精美,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一处皇家皇后贵妃祭祀的场所。里面种植的桑树历经百年,现为北海幼儿园,现在原有建筑已经被拆掉,不过整体规模还保存着,可以想象的出当时盛况。
乾隆皇帝对传统祭祀先蚕神礼仪做了哪些改动?
先蚕神是传说中始教民育蚕之神。历代相传,祭祀蚕神,始于周朝,其君子则务稼穑之事,其室家则躬织维之勤。
祭蚕之礼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粢盛;皇后亲蚕于北郊,以供纯服。皇后参加采桑祭祀先蚕神活动时,还要有公主、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夫人陪同,由乐女奏乐、起舞,陈祭品、颂祭文,女官侍候,登祭台向先蚕神行礼拜跪。
周制,王与诸侯皆有公桑蚕室。
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其制,并设祭坛,称先蚕坛。
汉朝皇后祭蚕神于东郊,唐立先蚕坛在长安北苑中。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三月,文德皇后率内外命妇有事于先蚕,历高宗永徽、显庆以来,都是皇后亲祭先蚕神。
宋真宗景德三年,诏礼先蚕,神宗元丰四年,又详定享先蚕之仪。夫农桑之业,衣食万人,不宜独缺,耕蚕之礼,垂法万世,不宜偏废。皇帝闻之甚悦。依照周礼作法,耕蚕分南北郊。
嘉靖朝有位大臣向皇帝递过一道奏章,言道:“天子之尊,非莫为之耕也,而必躬耕,以供郊庙之粢盛;后妃之贵,非莫为之蚕也,而必躬蚕,以为祭祀之服饰,所以然者,一以致其诚信,可以交于神明,一以劝天下之农夫、蚕妇,非身帅先之,弗可也。”并且说:
明朝大臣叫霍韬向皇帝奏本不如把先蚕坛迁移到皇城内来,来往祭祀则较为方便。皇帝说:这个礼仪,是万世不可易之典,爱卿素来深懂礼制,何出此言!皇帝反驳了霍韬的建议。
乾隆皇帝对祭祀先蚕神的礼仪作了两项改革,一是在西苑西北隅建设先蚕坛,一是祭祀先蚕神的活动,部分男性女性可以参加。
康熙朝、雍正朝和乾隆朝,号称太平盛世。这三位封建帝王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发展养蚕及纺织业。康熙皇帝在西苑丰泽园建有蚕舍,他在丰泽园演耕之时,总要去蚕舍亲蚕,祭祀先蚕神。雍正皇帝在地坛建有先蚕祠,恭奉先蚕神。乾隆皇帝在西苑东北隅(即今北海公园)建设先蚕坛,建亲蚕殿、蚕神殿、祀蚕神台,开凿浴蚕河,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修建耕织图景区。除了祭祀先蚕神之外,他还雇佣一批蚕妇,分别在先蚕坛、清漪园、丰泽园养蚕、抽丝、纺沙、织绸缎,鼓励农民男耕女织。虽然,这些活动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旨在由皇帝、皇后演示耕织。但也充分说明了皇家对农业、蚕桑业的重视。
先蚕坛内还有一处景观就是耕织图,此图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绘画于后殿,底本绘成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曾为之作序。乾隆皇帝遵循祖宗的教导向神明致祭,并求其对蚕桑发展事业予以保佑。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举动也是无可厚非的。
为何先蚕坛单独处在皇城之内?
明清时期先农坛先蚕坛的祭祀活动都是皇家历年的重头戏,按照规制,先蚕坛都一般是和先农坛在一起的,便于帝后一同主祭。但因为是皇后即后宫女人主祭,所以各朝代地址多有变化。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明代初建于地安门外,清代的先蚕坛最初就在今天先农坛北墙外,而今天看到的先蚕坛却在皇城内,清代蔡升元《移居蚕池养疾恭纪诗》颔联是:“平分翠色瀛台柳,依旧清光太液池。”说明了先蚕坛的位置移到了北海后门。
这个变化源于“礼部上言,皇后出郊亲蚕不便”的提议。
嘉靖时期皇帝就曾经和御大学士张孚敬、尚书李时议,将原在地安门外的先蚕坛改建于西苑,即现在的中海和南海。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虑北郊无浴蚕所,且离皇宫较远,皇后宫妃参与祭祀活动不便,大学士鄂尔泰上奏朝廷,建议重新修建先蚕坛。随后,内务府大臣海望又提出详实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图样。乾隆批准后,遂在当时京城西苑东北角,即今天北海公园后门处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先蚕坛。
浴蚕河与金水河是什么关系?
重新修建先蚕坛后,院内建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游廊、桑园、浴蚕池等建筑,其东面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和义门南水门引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浴蚕河上世纪50年代时水流十分湍急,西板桥附近北海有一水关,上面用铁栏杆围住,以防止人从此处钻入。
春夏时节,这条潺潺的小河里面也有很多鱼,引来一些小孩在此处拿着网捞鱼。由郭沫若题名少年水电发电站的水也是经由濠濮涧,从这个水关流向天安门的金水河。
蚕神“马头娘”的名字怎么来的?
关于蚕神的传说有不少版本。但流传最广的是马头娘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至,发誓道: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挣脱缰绳疾驰而去。几天后,白马载其父返回家中。但人怎能与马成婚?其母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因此虫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而身裹马皮的姑娘则被供奉为蚕神,因为蚕头像马,所以又叫做“马头娘”。
月坛
月坛又名夕月坛。历史比北京城晚了一百多年,根据“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规则,明朝月坛选址在阜成门西南,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北京九坛八庙基本都是露天祭坛,可见祭拜的多半是自然神。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 宗,地宗合为六宗,而六神就是六宗之神,可见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而加以崇拜了。
清朝末年,祭天之举被渐渐废弃,月坛成为驻军场所。解放后,月坛被改为公园,有趣的是,如今的月坛公园是人们俗称的“月下老人”为相爱的男女牵红线的场所了,现在叫婚姻登记处。